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世与山形——唐诗名作欣赏之七十九

(2023-04-27 16:21:39)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的大意是,王濬的战舰离开益州,沿江东下,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将它沉入了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了。人世间曾经有过多少叫人伤心的往事,往事已经逝去,而西塞山依然背靠着长江,波涛滚滚地向东流去。如今全国统一,四海成为一家,故垒变成了废墟,只有芦荻在风中不停地飘曳。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了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在江面上。王濬:西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千寻铁锁沉入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接铁链,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最终仍然归于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人世与山形——唐诗名作欣赏之七十九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名作。

这首诗的前四句,洗练、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时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灰头土脸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遇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实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建设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被西晋消灭了。照理后人应该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东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重点鞭笞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同时,写出了金陵的“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指出这一切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真理,那就是“兴废有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谋篇和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西塞山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是因为,历史上在它的附近曾经上演过那些有声有色的“活剧”,那些分裂势力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的诗句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地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的奇崛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毁弃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这首诗借古讽今,厚重沉郁,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最终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藩镇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短暂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的形势而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省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当朝重臣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023427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