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捣衣与远征——唐诗名句欣赏之四十七

(2023-04-17 07:02:1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一组四首的《子夜吴歌》,分别叙写了春夏秋冬四季。其中第三首《子夜吴歌.秋歌》最为出名,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之中,即有《子夜四时歌》,唐时,为大诗人李白所承继,遂作类似的歌曲。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一向作四句,作六句却是李白的创造。内容多为女子思念丈夫或情人的愁怨,且,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子夜吴歌.秋歌》的写作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浑然天成。“长安一片月”,是在写景的同时,又紧扣诗题,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望月有人,乃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方法,加之秋末冬临,一向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此刻写月,亦有比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夜如昼,正好捣征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手发软”的捣衣情景,构成了极为鲜明壮观的景致。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的一种撩诱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用词措语天然而得体入味。秋风,也是极为引人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又一种撩诱。月明风清,风送砧声,阵阵都是怀念边关征人心声。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捣衣与远征——唐诗名句欣赏之四十七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的“三秋”景致,随机构成了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见景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难怪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而生成好句,被大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两句直表思妇的心绪:“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人建议删除后两句,清代文论家田同之:“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陆龟蒙《大子夜歌》),慷慨自然,是民歌的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清代官员、学者、诗评家、诗人沈德潜指出的那样:“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啐语》),如此表达,则使得诗歌的思想和内容大大深化了,更具现实和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人追求过上和平生活的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全诗的表现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家,风送砧杵一声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凉寒冷的月景,插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意蕴,这是具有多么深远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是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是多余的赘述,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在画面之外,亦在画面之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子夜吴歌.秋歌》正面写及思情,而有不尽之深意。

其中,首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即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皎洁的月光照在长安城,家家户户都传出捣衣声,女子们正在为征人准备过冬的寒衣。这首诗是通过捣衣的情景,描写女子思念远戌的丈夫。如果单独欣赏和品味这一联,明月当空,人们在月下辛勤地捣衣,这也是一幅喧闹而祥和的夜景图。

盛唐的波澜壮阔,不夜城长安的广袤明亮,这种气势直击人们的心弦。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中华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流传久远。作为后嗣子孙的我等不能不为之而骄傲和自豪,为着传承和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菁华而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浩浩荡荡,波澜壮阔,进一步闪烁和璀璨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踔厉奋发,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壮我军威、民威、国威,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永不倒!

20234175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