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成坠
我对于春蚕的知识,仅仅局限于年少时邻居周家兄弟养蚕时的亲眼所见。周家五兄弟中的老二、老三喜欢白相的玩意儿很多,其中养蚕也属一个特别的喜好。
每逢春季,他们家就张罗着养蚕了。一张竹篾编成的笸箩,垫上些旧报纸,将碧绿煞青的桑叶平铺在笸箩里,桑叶全是从郊外的桑树上采摘下来的,十分新鲜翠嫩。拿回家后,在桑叶上放入蚕宝宝。那些白色的蚕宝宝幼虫,不停地咀啮桑叶,不大功夫,一大片桑叶就被啃咬得无影无踪了。经过几十天的饲养,蚕宝宝吐丝了,形成了雪白的蚕茧,待其结丝裹身,出来的便是蚕丝了。
当时的我,不太喜欢饲养这些鱼鸟蝉虫,打心底里,还有些厌恶和畏惧,甚至,不敢伸手触碰它们。但是,立在一旁看看,还是有些胆量的。这就是,我对春蚕仅有的一些认知和见识,确实是非常浅薄和寡陋的。
待到进入职场,多年漂泊于皖南和赣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看多了当地农户养蚕的实际情形,胆子也逐渐大了,居然敢于动手拿起条把蚕虫,放在手中拨弄起来,尽管掌心感觉痒兮兮的,但是,也不会扔掉了。我还会拿起桑叶,慢慢地喂食蚕宝宝。当地的农户夸我说,你还蛮懂得养蚕的。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少小时期看会的,自个儿,从来就没有亲手饲养过。
多少年过去了,我已年届七三了。以后的经历里,绝无可能再与春蚕打上什么交道了,揖别必将是久远的,也许是一生的终结。
此后,知晓春蚕,还是在现代京剧《江姐》中,听到了著名演员张火丁演唱《春蚕到死丝不断》的唱词。唱词选段:“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谁不盼神州辉映新日月,谁不爱中华锦绣好河山。都只为东风浩荡人欢笑,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一生战斗为革命,不觉辛苦只觉甜,不觉辛苦只觉甜。”歌剧《江姐》中,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类似唱词。
及至,读到中国古典文学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则更加增添了对于春蚕的理解和敬佩。这首七言律诗的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初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双眼顿觉发亮,心底瞬发震颤,我被这一诗句感动得无言以对,获得了巨大和深远的灵魂洗礼。让我知道了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那就是应该像春蚕和蜡炬那样,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生命的最好诠释和归宿。而且,不求功名,不争利禄,方为至高无上的人生理想和真谛。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与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也是高度契合。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春蚕和蜡炬的奉献品格里,体悟到人生的最高价值。当然,有着唐代诗魂雅称的李商隐,写作这首诗时,主观上可能并没有今人的觉悟,也没有那么纯粹和高尚的境界,但是,这首诗及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和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人本身的初衷,成为闪烁千古的名篇,彪炳显赫,流芳百世。
2023年3月6日6时05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