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过年时,孩子最盼望的是什么?以我的经历和观察来看,就是压岁钱。
小时候,因为国家发展刚刚起步,大多数家庭经济普遍不太富裕,父母给的压岁钱,不会很多。我拿到的压岁钱,大约在一两毛钱,最多一次拿到五毛钱,那已经是额角头碰到天花板了,顶忒了!给予的方式,都是在大年夜的晚间,当我们进入梦乡之后,父母悄悄地放在眠床的枕边,或枕下。早晨,一起床,揉着迷糊的眼睛,就可以拿到压岁钱了,顿时,快活得不得了,一整天心里乐滋滋的。
那个辰光,不知道,为什么老长辈、父母或年长的亲戚们会给我们压岁钱。只晓得,这是个沿袭久远的习惯,而且,它是年俗的一部分,是不能或缺的重要的过年仪式。
后来,读书渐多,才知道,压岁钱里大有文章,并不是随意给予的。古代中国,压岁钱,又叫作“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地度过新的一年。
传统的压岁钱必须由家中最年长者给予,因为他们见多识广,生活阅历更广泛,人生经验更丰富,压祟驱邪的力度更强大。后来,凡是长辈或是成年者都要给晚辈压岁钱。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成为过年不可缺少的一种节俗。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件,最早出现在汉代,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邪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了唐代,压岁钱只是在宫廷內流行。当时,春节不叫春节,称为“立春日”,是宫內互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盛唐时期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了立春日,大多称为元旦或元日。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转移到元旦或元日了。春日散钱的作法逐渐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末满族诗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录》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串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的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的,故所,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作“串钱”。普通百姓家以一种类似钱币的物件作为压岁钱。古代大户人家给的压岁钱,可是正儿八经的“金元宝”——金银锞子,与现在的金条、银条类似。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金银锞子。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宁府尤氏准备给荣府贾母的针线礼物中就有“一包碎金子 ,共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总倾了二百二十多个锞子。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古代富贵人家的压岁钱,要么不给,要么就是巧用心思的大手笔。
等到民国初期,方孔圆铜钱基本取消了,但是,长辈们还会用红纸包裹留存下来的一百文铜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如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往往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用纸币后,长辈非常喜欢用连号的新钞做压岁钱,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做法一直连续至今。
除了我国过年发放压岁钱,还有很多国家也会过春节,而且也有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的习俗。日本人将压岁钱称为“年玉”,意思是神的赐物,一般孩子年龄越大收到的压岁钱就越多。韩国人管压岁钱叫岁拜钱,一般只给到孩子高中毕业之前。数额,以蓝黄绿三色划分,小学生是蓝色的一千元,中学生是黄色的五千元,高中生是绿色的一万元。越南人,过年给孩子和老人的红包,在北部地区称为“贺岁”,在南部地区称为“利是”,现在的越南人会往红包里放越南盾纸币,也有放美元的,一般是两美元纸币。
由于孩子尚幼小,压岁钱一般都由爸妈收进,到最后,大多落到了家长的袋袋里,不知所终。因为,家长还要给别家的孩子压岁钱,收进与付出大致相当,未能剩余多少。以致于,及至孩子到大了,也没有搞明白压岁钱到底收到哪儿去了。也有的人家,会给孩子存起来,或用于购买学习需要的文具用品、参考书籍什么的。
实际上,压岁钱不在乎多少,它是长辈们的一份心意,一个小小的红包里,包着满满的爱。
2023年1月23日7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