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秋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落笔这一题目,我立刻就想起了伟人的词作《沁园春.长沙》,该词的起句,即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据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的秋天。同年二月,伟人携夫人杨开慧、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由上海回到湖南家乡韶山冲上屋场。1925年8月28日,伟人接到乡邻的报警信息,火速转移,于是,伟人秘密到了长沙,在长沙逗留一些日子后,于同年九月去了广州。
在长沙期间,伟人写下了这首词作。词的上阕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季节和地点。季节是“寒秋”。地点是湘江中的“橘子洲头”。寒秋,意即深秋,与下句“层林尽染”相对应。湘江是条发源于广西省、流经湖南省的大江。“橘子洲”即湘江中的水陆洲,那是一座狭长的小岛,位于长沙市与岳麓山之间。我曾经到过长沙,居住在湘江南岸的岳麓山下,并岳麓山和长沙市之间,必经橘子洲。在橘子洲上,我领略了湘江浩浩汤汤的江水及游弋于水上的扁扁飞舟。那时正值春汛,江水浑浊不堪,黄色一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上述的山、林、江、舸、鹰、鱼都是具体形象的描写,而后,用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予以理性的概括。自然潇洒地勾画出一幅生机蓬勃的风景图。伟人借秋景暗喻与赞美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寄托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结句,伟人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询句,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这是承续秋景而直接升华出的深远的思考课题。
词的下阙是追忆往事,借往事抒发自己的革命激情。头两句是总写往事,但,首句承上,次句则带有明显的启下性质。接着,诗人进行了具体回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词句,表现出当年的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命运,对于天下大事敢于“指点”,敢于议论,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伟人在青年时代结识的百侣,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勇于斗争,胆略不凡,是整个社会最有生气的革命力量。实际上,这也是对上阕的“谁主沉浮”的明确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依然是回忆峥嵘岁月的内容,也是全词的收穴处。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既顺畅自然,又情思悠远,富于鼓动力。
词如其人,其人如心。伟人的这首词堪称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希望篇、期待篇。它寓意深沉,蕴含着改造旧中国和力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不但热情地赞颂了工农运动和革命者奋发有为,敢于搏击,逆流勇进的气概,而且,含蓄地提出了祖国的命运由谁主宰、革命领导权由谁掌握的关键问题。还呼唤革命者继续以高昂的大无畏精神,投身革命洪流,奋起反抗,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首词是将深刻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也是显示了青年毛泽东艺术才华的最佳词作之一。伟人题写这首词时,还不足三十二周岁,但是,伟人对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运用得十分娴熟,不愧为精湛的革命艺术品的典范。它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将事、景、情、志浑然一体。它雄放、开阔、崇高、乐观,意境邈远,豪情满怀,令人奋发。它写寒秋,却不悲秋、哀秋,而是赏秋、赞秋,赋予秋景以蓬勃的生气。它忆往昔,则斗志昂扬,气概非凡。它展望前景,则情怀火热,势不可挡,如江河、如鼓角。从起笔到收尾,笔势是那么雄劲、那么潇洒,又那么有分寸、那么倾吐自如。起承转合异常自然,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全然是一个既不朦胧、迷茫,又蕴藉深沉、隽永,具有耐人寻味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寒秋,仅以伟人的早年词作举隅,说一点自己的学习感受。并以此表达自己对刚刚过去的伟人128周年诞辰的永恒纪念。
2022年12月29日9时35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