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古代,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还有个寒食节。寒食节出自“割股啖君”的历史故事。晋国“骊姬之乱”后,公子重耳出亡。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了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啖君”。
当重耳当了晋文公后,介子推认为跟随重耳流亡,已经为国尽了忠,现在,重耳继位,该是为老母行孝的时候了。于是,他回到晋都,便托病不出,在家侍候老母。一天,母亲问他说:“儿呀,你跟重耳逃难十九年,历尽了千辛万苦,又有功劳,又有苦劳,为何不进宫找晋文公谈谈,难道荣华富贵就与我儿无缘吗?你就这样守着我在家过清贫的日子吗?”
介子推对母亲说:“上天尚未断绝对晋国的恩宠,晋国必将有主,主持晋国者,除了重耳以外还能有谁呢?这都是上天的安排,那些跟从者却以为是他们的功劳,纷纷邀功请赏,岂不是骗人骗己吗?偷人家的财物还称其为盗,何况以贪求上天的功劳,归为己有呢?”于是,介子推背着老母,上绵山去了。
晋文公后来,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寻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没有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灭,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尸体前,哭拜了好一阵,然后,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上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便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护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 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介子推,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歉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并定介子推死亡之日为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有大量的吟咏缅怀介子推的诗篇。
介子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啖君”,隐居深山,介子推“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的怀念。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每年过“寒食节”,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可惜,如今,寒食节几乎失传了,几乎没有什么人再过该节了。倒是清明节兴旺不绝,绵延久远。现在,唐代诗人韩翃的那首《寒食》还被人们不断传诵:“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022年12月28日12时55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