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鸣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在严寒的冬季,依然能够听到各种鸣响,既有寒声,也有寒音。虽然,于今,声和音,基本上合并和通用了,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着细微的区别,不可不察也。
声,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由“殸”(磬的古字),与“口耳”(口耳合并这一字查不到,实为听的古字)构成,本义指敲击悬磬发出的声音,后泛指各种声音。转作动词,引申为发声、宣布 。“声”又指名气、声誉等。“声”作量词时,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声”由声音引申指汉语语音学中的术语:如声母、声调、声旁。
“声”的本义即声音。用现代科学的定义解释就是“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一切物体发出的声响都可以称作“声”,如动物的鸣叫、人发出的音响和自然界的天籁之声等。
一个人如果行为出众,举止文明,大家经常提到他,还能时时听到他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声誉”、“声望”、“声震四海”等说法。名声兼具褒贬,名声好可以说“声名显赫”;知名度迅速提高,可以说成“声名鹊起”;名声极差,则可以说成“声名狼藉”。
“声”又引申专指人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至于“音”,也是汉语常用字,字形始见于春秋时期的金文。音的本义是声音,引申为消息,如音信、佳音。再可引申为音节。又指音乐。另有一说,“音”本为音乐,后泛指一般的声音。金文和小篆描画的都是一个“言”字,在口中加了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声音就是从口中发出的。这种声音可以是语音,也可以是乐音。“口”中或加短横,或加短竖,或加小圆圈,形虽不同,但作用一致。“音”与“言”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发“言”为声,声成文谓之“音”。“音”的基本意义古今一贯,楷书是对小篆的楷化,仍然保持了这个形状。也有人认为“音”是个象形字,模拟倒置的木铎及舌。振动木铎可以发音。从这个意思看,“音”的本义也是声音。
《说文解字》注卷三上(音部),“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再曰:“宫、商、角、徵、羽,声也。”又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而鸣的释义,一泛指禽兽昆虫叫;二泛指发出声响;三指表达、发表;四指著名、闻名。本文题目为《寒鸣》,意思是,寒冷时节,自然界发出的声响。其他三种释义,并非本文的基本内涵。
查阅典籍,释义寒鸣为悲鸣。寒鸣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馀水》:“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寒鸣,还见之南朝.梁.江淹《别赋》:“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唐代文学家徐夤《蝉》:“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宋代诗人陈在山《晓色》:“荒鸡递寒鸣,寥廓弄清曙。初阳未离海,薄云尚笼树。沙明宿鹭惊,巷白行人语。瓦瓶自持汲,正在月落处。”
昵称“灸墨”的当代诗人撰有一首《寒鸣》,诗曰:“夜忽断弦惊人语,半嘶辗转浅伤千。耳侧钻尖彻未眠,痛形入神提作篇。”
由寒鸣,拉拉杂杂地涂抹了以上的文字。说明严冬时节,虽然,自然界的鸣叫稀少了,但是,人间的声响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人们照旧发出寒鸣,倾诉自己的心绪,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2022年12月21日9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