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菊

(2022-12-18 10:08:28)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写有一首《寒菊》,诗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花中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描写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愿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作者竭尽笔墨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实际上,也表示了自己坚守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孝思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花卉的性状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报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指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寒菊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一位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之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向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一隅的隐痛有关。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南宋女诗人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但,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略带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稍显游离。更为重要的是,前者点出了“北风”,明白无误地指向了兴起北风的蒙古游牧民族,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者并列,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和悲壮,则更为深广和幽远。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此前也曾经写过一首《寒菊》,诗曰:“轻肌弱骨散幽香,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一般开于深秋初冬时节,故曰寒菊。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为菊花具有挺霜傲雪的品格,才有东晋隐逸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素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有诗句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菊花的原产地为中国。公元八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十七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的菊花引入欧洲。十八世纪传入法国。十九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

菊花代表了人类的许多感情,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崇高的信仰。菊花体现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坚韧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贞洁。

古往今来,有四种植物以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格调,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竞相赞赏,被中国人称之为“植物四君子”,它们分别是:梅、兰、竹、菊。菊,虽然忝列末尾,但,其内含的精神和品格,却绝对难说其为最次。

202212189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潮
后一篇:寒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