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成坠
刚才,13时35分被一阵轰轰隆隆的雷声惊醒了。因为,午餐后,我随身就躺在木质沙发上小寐了,熟睡之中,竟然不知道何时室外下起了雷阵雨,雨势滂沱,也不知下了多久了。
因为,昨晚上海电视台的综合频道报道今日有雨,故所,对于天落水并不惊讶,思想上已经早有准备了,但是,对于打雷却觉着有点意外,特别是在冬天打雷,更觉着意外。
冬天打雷,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简称“冬雷”。一年四季打雷,只不过秋冬两季打雷现象较少,特别是“冬雷”在冬季并不常见,“冬雷”则不过是一种天气状态。“冬雷”虽然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反复不定,出现“冬雷”的机会也就较多。若受到强盛的暖湿气流影响,遇到强冷空气,低层暖而潮湿的空气被强迫抬升,就会产生了强烈的对流,为雷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就会在“立冬”之后,出现了“冬雷”现象。
民间通过对“冬打雷”或“雷打冬”现象的长期而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规律,意思就是,冬天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易于形成雨雪。民间还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特别寒冷、冰雪也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雷电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的运动。春夏季节多雷电,是因为暖湿气流活跃,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这样,就容易出现雷电现象。而在秋冬季节,由于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很少出现雷电现象。但是,当出现强盛的暖湿空气北上,遇到冷空气被迫抬升后,也会产生强烈的对流,到了一定强度就会出现雷电现象。
受到异常强盛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又遇到强冷空气,也就会在“立冬”后,出现“冬打雷”或“雷打冬”。这样的天象,在上海地区很是少见。“冬打雷”或“雷打冬”,只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什么好坏兆头根本无关。
中国民间关于冬雷的气象谚语甚多,如: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再如: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三如:二月雷不鸣,百果不买,小儿多死。四如:三月雷不鸣,秋多盗贼。五如:秋三月冬三月雷鸣,兵起,客利主人不利。六如:立冬雷发声,秋粜贵。七如:冬雷震动,万物不成,虫不藏,常兵起。八如:冬至日雷,天下大兵,盗贼横行。从这些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民间百姓认为冬雷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往往伴随着灾疫、病亡、歉收、虫害、兵燹、盗贼横行。
由此古代一些硕儒圣贤说,“天冬雷,地必震。”西汉易学家李京房就认为冬天打雷,是因为春夏之季滥杀无辜、生灵涂炭所致。人类倘若不思悔过,冬天必将吹起暖风,以致天下虫害猖獗,瘟疫四起。中国古人说得很可怕:秋后打雷,遍地盗贼。冬雷的发生,表明为政不仁,法度失常,遂使小人横行,盗抢残杀之患甚嚣尘上。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冬雷已经不被人们视作灾难的预兆,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对待了。当然,人们还是要做好防范雷电的工作,不致于被意外的雷电打击致害。
2022年11月28日15时05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