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懋如的家国情怀
(2022-11-02 14:29:11)
标签:
教育 |
文/缪 迅
上海外国语大学73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走访了邱懋如教授。初见这位老教授,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已近耄耋之年,邱懋如教授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柔和而不耀眼,流露出岁月打磨后的从容与淡然。
不畏艰苦
小时候的邱懋如上学比别的孩子早了两年,高中毕业时才十七岁。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门门功课成绩优秀的“全优生”。邱教授告诉我们:那时我喜欢理工科。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当时交大造船系很有名,我便想去试一试”。
高考后,邱懋如没收到交大的录取通知。“那时我都灰心了。后来通知来了,一看,是征求志愿到上外,如果愿意就来报到。我当时想,有大学读肯定比没有大学读好,所以就来了。当时通知我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我既然来学了,就一定要把它学好,这是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一种习惯”。
从17岁那年就读上外,到现在79岁,总共62年,邱懋如都在上外就读和工作。邱懋如自豪地说,“我这个人真的是以校为家,是个资深上外人了”。
邱懋如刚进上外时,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是相当艰苦的。直到毕业前两年,学校才开始有了一台电视机。这台全校唯一的电视机被放在梯形教室,周末才向师生开放。学生要看上电视还得早点去占个位置。
那时候,邱懋如和他的同学用的录音机是很老式的那种很大的盘子,用的不是磁带而是纸带,音质较差。听录音要等到录音室机器空闲时。其他英语资料也很少,看不到原版书,上泛读课就用一些国内出版的外国名著简写本。去图书馆借书,从卡片箱里找出5本,往往一本也没借到,尤其是原版书更是稀罕,如有谁借到了原版书,全宿舍甚至全班都会一起传阅。“那时候的外界干扰比较少,大学生的生活简朴,大家都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邱懋如说,当时上外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晨读。每天早上,同学们在校园里找个地方晨读,都大声朗读。还有一个好传统是,每到晚上6:00晚饭后,学校的大喇叭和教室里的扩音箱就开始放Radio Peking。同学们或在操场听,或在教室听,每天都听,就像在上一门必修课。
让邱懋如至今仍充满感怀的是,上外的师资质量很高很高。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或是国外留学归来的,或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英语犹如他们的日常用语。邱懋如回忆道,老师们是极具职业精神的一群人。英语系那时有个传统,翻译都是每周做一个篇章练习,做了以后老师改,收上去又改,改了以后根据同学们的问题再讲评,第二周再做一篇。就这样持之以恒,没有什么好讨价还价的,大家都习惯了”。
邱懋如和同学们都很注重打好基本功。“那时学语法要学三轮。一年级学北外薄冰的语法教材,二年级学张道真的实用英语语法,三年级学上外顾绍熹教授的理论语法教材。每个学生要学三年语法。毕业时,大家的语法水平都很扎实,写作文基本不会有语法错误”。
铭记使命
1965年毕业后,邱懋如留校任教。1979年,我国重新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语成为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官方语言之一,所有官方文件都须翻译成中文。教育部在上外委派两名翻译,一个英译汉,一个法译汉。邱懋如被选派作为英译汉翻译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两年。
为完成老校长的嘱托,邱懋如把该校图书馆里所有翻译学、翻译研究的书看了个遍,不仅看了,还做了详尽的摘抄和复印,把这些资料都带回上外,并开设了翻译课。
薪火相传
谈起就读和工作期间的几位上外老校长,邱懋如对王季愚、胡孟浩这两位老校长记忆尤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