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博导”李维屏
(2022-11-01 12:44:25)
标签:
文化 |
文/缪 迅
一个秋意盎然的下午,我们走进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的书房。只见书房四面墙的书架上挤挤挨挨地摆满难以计数的中外图书文献资料。执教于上外英语学院,长期研究英美文学的李维屏教授,微笑地起身迎接我们,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绅士之风,优雅而淡定。
磨砺以须出锋芒,倍道而进正当时
我们的采访从李维屏教授的年轻时期谈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李教授讲述了自己当年在磨砺中成长成才、走向成功的感人故事。
1970年4月,时年17岁的六九届初中生李维屏来到江西瑞金县泽覃公社插队落户。那里曾是中央苏区,毛泽东弟弟毛泽覃就牺牲在这块红土地上。 在这块渗透着红色基因却尚未改编贫穷面貌的土地上,李维屏经受了如今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磨练。很快的,他从一个五谷不分的知青成长为当地最年轻的生产队长。“那些年,我带领着生产队苦干一年,全队粮食产量较前一年增长了24%,在整个赣州地区出了名。当地领导把我抽调到宁都县担任了一个农场的场长,在那边又干了一年。”谈起在江西的岁月,李维屏的神情有几分自豪。
在江西的那些年
从小酷爱读书的李维屏求知若渴,每天晚上,他不顾一天劳作后的极度疲倦,借着微弱的油灯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列经典和中外文学名著,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增长了不少学识,由此萌生了进大学深造的念头。
1975年,经过一番曲折,李维屏被复旦大学外文系录取,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作为最晚报到入学的学生,李维屏拿出了“疯狂般的劲头”来读书。他给自己提出并践行“校内损失校外补、平时损失假期补”的口号。每个周末和寒暑假,他都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捧着书本不放手,恨不得每天24小时都用在学习上。毕业时,入学时英语零基础的他英语成绩已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在任何时候,只要你努力埋头向前赶,都有机会赶上别人,这是我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的体会”。
“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而工作、而奋斗”
复旦毕业后,李维屏在江西工学院从事英语教学。一心要继续深造的他连考三年,1980年被上外英语硕士专业录取。
攻读硕士的三年里,李维屏幸运地得到了一批上外名师的精心培养。“导师们英语流利,语音优美,教学认真。我们这些研究生也是惜时如金,唯恐虚掷片刻时光。同学们在食堂排队买饭时也会念几句英语诗歌;晚上在校园散步时也用英语聊天;学业上的进步真可以说是神速呵。当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强烈的愿望,就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而工作、而奋斗!”说到这里,李维屏的眼眶有点湿润。
毕业后留校后不久,学校派遣李维屏赴澳大利亚访学一年。1988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在上外教学与研究的岗位上,李维屏至今已经辛勤耕耘了整整31年。
31年来,李维屏分别给本科生、硕博士生开设过很多课程,授课时一直是兢兢业业、倾情传授。还是讲师时,他就开始为研究生授课。后来当了教授、博导,2000年开始招博士生。
“经受了磨炼,一定会有收获”
在上外英语学院,李维屏至今已指导、培养了100多个硕士生、98个博士(后)。2013年至2015年,李维屏培养的博士生曾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由此被学界誉为“金牌博导”。在英美文学研究尤其是乔伊斯研究领域里,李维屏堪称独步风骚、著作颇丰,至今撰写并出版的学术专著、论文达百余(部)篇。
“教书育人几十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师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生好,老师也好”。
如今,李维屏培养出的博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毕业后都在国内高校任教,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博导或学院院长。“我始终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给予关心。很多学生毕业后遇到人生困境、事业瓶颈或工作困惑,依然愿意第一时间来找我商量,寻求建议,他们大都能从我这里获取鼓励、勇气和力量”。
李维屏认为,导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利益、兴趣和生活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求学与治学比以往更需要呼唤学术精神。“导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利益、兴趣和生活方式均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求学与治学比以往更需要呼唤学术精神”。
在李维屏的故事里,无论是青年时期的插队、学习、生活,还是攻读硕博士和之后教学、育人和科研的漫长岁月,处处都写满了“磨炼”二字。“经受了磨炼,一定会有收获,但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来临,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耐心地等待”。
此刻,一道闪烁着金光的晚霞照拂在李维屏的书桌上。明年就将步入“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李维屏,望着天边的晚霞,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