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丽娃河畔月满时
丽娃河畔月满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896
  • 关注人气: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词

(2022-10-21 20:32:21)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中唐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秋词二首》,其一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曰:“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谪。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这场沉重的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流放到朗州时,年纪仅为三十四岁。正应该是春风得意之际,却被无情地赶出了朝廷,其苦闷彷徨是可想而知的。但刘禹锡这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做事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始终不愿俯首言败。《秋词二首》就是表达了他的勃发进取的心态。

秋词其一,诗人即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开篇,断然否认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明确地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感叹秋日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流传的时间甚久,思路模式的陈旧顽固。接着,用了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抒胸臆,表明态度,说出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带有一种不幸的时代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化解了这种不幸。诗人还用对比的手法,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历代持有的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秋词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选择了典型景象,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面。紧紧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背景。那只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激情,一同遨游到了九天云霄。虽然,这只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展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蕴含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其中的真谛,却不言而喻了。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激荡澎湃的诗情喷发出来,也像一鹤凌空那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洋溢出作者乐观昂扬的情怀。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写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论点变得更加鲜明,更加有力。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泽,更多的是一种激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是没有什么悲凉气息的,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踔厉的风格和开阔的胸襟,唱出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其二,歌咏的重点为秋色,与秋词其一赞美的重点为秋气有所区别。虽然与其一的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可互为补充。赞美秋气以弘扬志向高尚,吟诵秋色以歌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两句描写秋天景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韵致,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如若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可使人感到清澈澄净,邈远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衬出诗旨,点出全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刘禹锡的这两首秋词,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使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又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叫人吟咏。人们从刘禹锡的《秋词》中,看到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景致,更多的是看到了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崇高情操,获得蕴涵其中的美感和乐趣。

2022102116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香
后一篇:秋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