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九月九”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又是“九月九”,说的不是重阳节的农历“九月九”。而是公历“九月九”。这个日子,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于心的。四十六年前的这一天,伟人毛泽东主席与世长逝,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中国人民和神州大地。那一天的悲痛场景,我至今镌刻着,始终没有忘记。
毛泽东主席传奇的一生,有着三个“九月九”。
第一个“九月九”,是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当时,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就在这一天,毛泽东与同行的潘心源途经湖南省的浏阳张家坊时,毛泽东被清乡队抓住了,押送团防局处死。他向未暴露身份的潘心源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但是,负责的清乡队长不同意。因此,毛泽东遂决定设法逃跑,直到离民团团部二百多米的地方,毛泽东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下子挣脱了出来,往田野里跑,猛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有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野草,毛泽东就躲在水塘里面。直到日落,始终没有被民团发现。最后,毛泽东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没有鞋穿,脚底擦伤得很厉害。路上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让毛泽东住在他家,后来又领毛泽东到了邻县,买了一些食物、一双鞋和一把伞。当毛泽东赶到农民武装那里时,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集建党、建军、建国之誉于一身”的伟人毛泽东,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差点命丧几个清乡的民团团丁的手中。
第二个“九月九”,是一九三五年九月九日。当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力量单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就蓄谋吞并解决中央红军,自己做党的主席。叶剑英得知消息,及时地通知毛泽东和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连夜出走,避免落入张国焘分裂势力之手。毛泽东曾经评价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瑞大事不糊涂。”
第三个“九月九”,是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不幸逝世。这一天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沉痛宣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同悲,举世同哀,苍山顿首,江河呜咽,万民沉恸,泣不成声。许多人自动戴上黑纱,设置追悼场所,那种悲痛情形世所罕见。
毛泽东一生三个生死攸关的九月九日,虽说是历史的巧合,但,折射出一个道理,多难兴才,多难兴邦。充分印证了“人的生命好似流水奔腾,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苦难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块垫脚石,对所有的人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弱者又是一个万丈深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说,则往往是“多难兴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是“多难兴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难而不屈,历经磨难而振兴,就证明了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可是,苦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最好的老师。亚圣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本质意思就含有“多难兴才”和“多难兴邦”的真谛。
金一南教授,写作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苦难辉煌》,全书十六章,除了长征题材占了约十章,其余数章,基本上也都是围绕着长征这一主题,为其“蓄势”或“收官”。在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辉煌的同时,也深刻地再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创建人民军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艰苦奋斗的历程。
今天,正是公历九月九日,想起伟人毛泽东一生的三个九月九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感慨万千,心潮澎湃,不禁写下如上的文字。也算是本人追悼伟人毛泽东的一掬心意,永致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