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较劲的智慧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老年无疑是处于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个体,他不应是人生的消极等待期,也可以是积极的进取期。倘要完美地续写自己最后一段人生,老年人得有“不较劲的智慧”。
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有一个新颖的观点:“一个人既置入自己的时代,又适度地与时代脱钩——这种人更具有时代性。”我觉得,这一观点似乎更适合老年人。年轻时目不转睛,想方设法寻求时代的缝隙去捕获良机,施展才华,步入暮境后,业已从忙碌的轨道滑出,开始滋生反躬自问的念头,反省以往的成败得失,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反省自己置身的时代。活得超越自我,必然会呈现这么一种境界:看淡——放得下,舍得了,原先有价值的东西依然有价值,只是于你不会那么“较劲”地去争、去拼了。
虽说今天的老年人过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凸显现代化内涵的生活,但他们又似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备感情绪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焦灼。法国哲学家萨特在《我的人生总结》中,对自己的一生“相当满意”,“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但“如果我运气更好的话,我将能探讨更多的问题,并做得更好。”于是乎,他晚年来了个自我规箴:不必自寻烦恼,别在群体中定义自我存在的意义,给自己找到个人的价值所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以自信去应对灵魂对“存在焦虑”的拷问。那种“不较劲”的超脱所摒弃的正是“存在焦虑”,而领悟的则是灵魂的静享安宁,此乃是晚年幸福的真谛。
老境不是一个静止的人生区域,随着代际的互动、社会的交流,存有变化的、丰富的、多彩的生活空间。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写了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并写了创作札记《为天黑以前的风景铺一层温暖的底色》。他认为:步入老境有四种风景:一、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学会独自生活;二、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小;三、前行路上险情不断,学会带病生活;四、准备在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状态。老境需要一束束光照亮,这种爱之光的光源来自亲人、社会和自己。三处源头释放的爱意交汇后,发出一种华彩之光,为人生最后一段路途铺设温暖的底色。我甚至认为:“为人生最后一段路途铺设温暖的底色”的逻辑前提便是一切随缘,以“顺受”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晚年,不矫情,求通达,不怨天尤人,不跟自己的命运“较劲”。
人生常有不如意的事、不待见的人,即使中壮年时期对这些事、这些人斤斤计较颇有道理,到了老年也不必耿耿于怀,相反,从容大度些,轻忽地对待那些曾经向你挑战的事儿,尊重对方,摆脱不良情绪,保护好自己的乐观心态。何况人到老年,其在以往认知的每一个概念都会有更多的生命体验和实例证明,能以一种出世而非入世的眼光看待生活,不求“标准答案”,不简单地去肯定什么,不轻易地去否定什么,这才是老年处事待人最合适的态度。
英国诗人丁尼生曾有诗言道:“在生命到达尽头之前/庄严的人生还要继续/此非不识时务者抗争神明/虽人生大半已去/我等尚欲坚持”。祈愿老人们在“不较劲”的状态下“坚持”到达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