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国四说》:开眼看世界

(2022-07-10 16:48:47)
标签:

历史

文化

/沈 栖

鸦片战争为我国树立起近代史的一块界碑,其显著标志便是在彻底粉碎清政府“天朝大国”美梦的同时,使得一批有识之士在我国第一次出现外部环境巨变的事态下“开眼看世界”,从了解“夷情”进而疾呼引进“夷技”、“夷制”,最终追求富强以“制夷”。

19世纪40年代以前,清政府总是以“老子第一”自居傲视天下,根本无视也全然不知已经进入近代文明的西方国家。如清代史学家姚莹所说:“自古明贤,皆恐世主侈情务远,骚中国而事外夷,故深拒夷事不讲”。(《东溟文后集》)当年《澳门月报》在刊出《论中国》专辑时也评论说:“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

这批“开眼看世界”者,世人比较熟悉的是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其实,还有一位广东名儒:梁廷枏及其《海国四说》。他著述颇丰,著有《广东海防汇览》《粤海官志》《夷氛闻记》等,尤以刊行于1846年的《海国四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伦偶说》《粤海贡国说》)最具代表性。包括《海国四说》在内的这批先贤论著的视野焦点已非中原,而在海疆——从西北边疆转向东南沿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洋洲,形成了以经营海国为目标的新天下观,这一新的地缘政治的理念,委实带来了人们观察和探究世界的新视觉。

《海国四说》:开眼看世界

作为当年先进的思想家,梁廷枏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且平等地看待另一种文明,《海国四说》可谓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考察认识的最早记录之一。如果说,《海国图志》的立意在师“夷技”,那么,《海国四说》则旨于师“夷制”,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竭力探讨西方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不止是篇幅,更在于评判和分析均可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比肩。

《合省国说》被誉为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美国通志。根据香港出版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美理哥国志略》(第二版易名《亚美利格合省国志略》),在“前贤实缺记载”的情形下,对美国作了“首末具备”的介绍。卷一记载了美国的地理及英、荷等国在美洲的争夺;卷二记载了美国独立的经过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卷三记叙了美国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专门介绍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与专制制度的区别,这方面它比《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术界认为:这是“中国人试图对美国加以理性审视的最初起点”。(杨玉圣:《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美国观》)

《兰伦偶说》直接将发动侵略战争的英国拉入了国人的视野。它以中国传统纪传体的体例,颇为翔实地介绍了英国的地理沿革和海外殖民、英国的议会制形成、发展以及英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不过,他将英国自元代至道光十八年对中国的“叩关”活动(即贸易)说成是“修朝贡”“叠受天朝怀柔”,说明其受时代局限,还是没有摆脱“天朝上国”文化观的窠臼。这也存在于《粤海贡国说》,如视英、荷等国遣使促进贸易为“入贡之事”。尽管如此,直面这么一种情形:“西洋在西南海,去中国极远,于古无可称,明初使中官郑和远使西洋,其时适知有西洋各国而未尽详”,梁廷枏《粤海贡国说》在介绍外国通过广州向清政府进贡的实例及典章制度的同时,客观叙述了西洋诸国,还是填补了这方面的历史“空白”。

《耶稣教难入中国说》记叙了这一教派的创立、教义及世系,分析了它在中国流传的原因,主张“听其自存一教,亦昭柔远之义”,但他坚信耶稣教不可能在中国盛行。此文对基督教的议论颇见功力,它那具有前瞻性的论断受到学术界的呼应,1933年就备受推崇:“论耶稣教文字最佳之书,当推此矣!”(冼玉清《梁廷枏著述录要》)

毋庸置疑,《海国四说》无论其内容和价值都堪与《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相媲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自有不可轻忽的学术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万事亨通
后一篇:万无一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