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紫千红

(2022-06-24 18:11:11)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景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出自南宋朱熹《春日》,诗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这是一项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的协议,宋朝割让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隆兴元年(1163年),大将张浚北伐,败于符篱,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始终没有超越淮水,而朱熹本人也无从渡淮而至鲁境,更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却在此诗中写到了泗水,其原因就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了作者的逸兴闲致,也给诗歌增添了不少情趣。

万紫千红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过于细碎的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色、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实到了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妍。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画面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都落到“春日”上了。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了。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这就透露了诗人谋求圣人之道的本意。“东风”暗指教化,“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焕发生机、催长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吟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就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万紫千红,本应说说花卉,无意之中,却说了这句成语的来龙去脉,尤其,着重于朱熹《春日》诗的解读。似乎有些离题了。但是,回想一下,却没有逾越读诗本身的诠释范围。

万紫千红,可用于形容春季的花木繁盛,景致缤纷。如,春天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完美,她生机勃勃,她万紫千红,她拥有着无穷无尽的美丽。也可用于文艺舞台,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还可用于文化建设方面,如,我国文艺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建设将出现万紫千红满园春的局面。

20226241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万籁俱寂
后一篇:万家灯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