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号楼的邻里情

(2022-06-19 16:17:31)
标签:

文化

/李建平

我家搬来一品漫城一期十号楼居住已有十年,平时大家忙于工作,有各自的生活,楼里的邻居们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楼栋进出、电梯上下,面孔有点熟,住在几楼几室、姓啥叫啥却是基本不知道。前几年楼里拉了微信群,基本上也是楼组长转发居委一些通知之类的,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今年328日起,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闵行的浦江镇、浦锦街道随浦东一起封控,直至“六一”儿童节,终于迎来了正常的生活。在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中,邻居们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联系,互帮互助,守望相助,共度时艰,做到了长者无恙、幼者无忧,一栋楼的居民俨然像一个大家庭。

临危受命的楼长

康康是我们的楼组长。不!准确地说,楼组长是他的夫人。据说小区封控前,他的夫人因工作需要逆行抗疫,就把楼组的事情托付于他。就这样他受夫人之命于急难之中,义不反顾地挑起临时楼组长的担子。

十号楼的邻里情
        有序排队做核酸

3月底小区里开始出现了阳性感染者,核酸检测的频次增加了,楼长几乎每天都要转发居委的通知。有时晚上发,有时清晨发,难怪网上有人调侃说:“不看新闻发布,只看居委发布”。习惯了每天早上看楼组群的通知,知晓今天是做核酸,还是做抗原。难得有一天早上没有看到通知,心里暗暗一高兴,不一会儿,通知又来了。随着疫情形势日趋严峻,核酸检测的要求也从“愿检尽检”向“应检尽检”转变。有时连续几天做核酸,每次核酸前先要做抗原,统计人数并上传微信群;接下来做核酸时还要统计户数、人数,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基本上每天做抗原,多时一天还要做两次。据统计,从328日至530日,我们一期小高共做了32次核酸,抗原做了50余次,楼长每一次都是忙前忙后、认真负责地在做好组织统计工作。这些事情都是繁琐的、零碎的,却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手段,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助人自助的境界

4月,上海全域进入静态管理后,原有的市场供应体系几近停摆,生活物资的供应渠道不畅,各种团购、团长应运而生。但是,楼里有许多居民得不到正规的团购信息,有些年纪大的也不会团购。楼里有几位邻居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把一些比较正规的、信誉好的保供企业的物品推荐给大家,帮助大家得到获取物资的渠道,解决蔬果肉蛋、米面粮油的短缺问题。

十号楼的邻里情
         小小志愿者

十号楼的邻里情
         保供物资发下来啦

13楼的小刘从某团长那里得到信息,在楼群里组织大家登记,并承担起本楼栋团购物资的对接和分送,一做就是几次,丰富了居民的餐桌。10楼的徐先生,几次从某团长处获得资源,为邻居们团购到练塘茭白,白嫩鲜美的茭白价廉物美,广受邻里的好评。他还把自家种的一盆香葱全部分给有需要的邻居。在生活物资流通受阻的时期,网上有人说:肉蛋菜是必须品,葱姜蒜是珍稀品。小葱钩起了许多人的食欲,群里有人说:“解封后一定要烧上一次葱烤大排“。邻居们得到的是一小把葱,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礼轻情意重。还有2楼、9楼、5楼的几位小姐姐也都非常给力,也是垫付资金为大家买来香蕉、小番茄、瓜果等物品。在疫情期间,政府也时常为居民发放生活物资,只要楼长在群里喊一声,嘉辰、伟俊、小刘等年轻人,还有徐先生等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随叫随到,及时将物品送到各家门前,也把政府的关心带到了居民的心里。他们不是大白,不是小蓝,但他们也是志愿者,名副其实的抗疫志愿者。

保持乐观的心态

4月份开始,一品漫城一二期小区不断“爆阳”,接二连三有人被感染。就拿一期小高来说,最严重时有近一半的楼栋被封闭,大家都被要求足不出户。由于信息的滞后或沟通的不畅,各种消息纷杂,听说的比较多,居民一度有些恐惧焦虑的情绪。

十号楼的邻里情
         10号楼里的以物换物自助集市

为了调节楼里年轻人的情绪,4月中旬,3楼的邻居一下子拿出16罐可口可乐,在门厅里设了一个“以物换物自助集市”。在那个阶段可口可乐是“硬通货”,处在疫情中的食物链顶端。楼里的年轻人高兴极了,纷纷拿出自己喜爱的物品进行交换。只是我没有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中有这么多的可乐一族,感叹自己落伍了。Even和小海是楼里的一对年轻夫妻,居家期间感受到了邻里之间满满的温暖。五一期间,将一个多月的居家办公、生活的感受写成歌词,制作了《居家抗疫日记》视频。通过自弹自唱,寄语上海这座城市如常美丽,表达了坚持到底夺取抗疫最后胜利的信心。

守望相助的邻里

俗话说:“邻居好,赛金宝”。随着封控时间的延续,居家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日益显现。“我家盐没有了……”;“我家有,拿一包去”。“谁家有酱油……”;“我倒了半桶给你,放在你家门口了”;多少钱,付给你“,“不要钱,拿去用”。有居家办公的、小孩上网课的缺打印纸的,缺打印机油墨的;马上就有邻居说:“我家有,拿一包去”;或“电子版发过来,我来给你打印“。有一段时间,楼组群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信息。虽然这些在平时都是小事、琐事,但是在封控期间却无法解决,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难事。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楼里还有好多邻居主动搭把手、顺手把一些事做了。

十号楼的邻里情
         10号楼微信群

比如有去南门或西门取团购物品的,都会把楼里邻居的一起带回;看见放在中心花园的或门厅内的物品,顺手带回或拍个照发在群里,提醒邻居尽快取回,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情景实在是太多了。还有许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肯定还有许多感人的事情没有被发掘,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最后,我要特别感谢5楼的蔡先生。在封控期间,我晒衣服时不慎将身份证掉落在楼下,而我当时并不知情。蔡先生偶遇拾得后归还于我,失而复得给我带来莫大的惊喜, 免除了我许多麻烦和不便。

经过65天的封控,在现代社会,我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有了重新认识,有一种温暖叫邻里情。

20226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生如歌
后一篇:人生如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