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人不看要人看——杨诗欣赏之五十一

(2022-05-22 18:09:47)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初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不免让人惊讶。文章怎么能“要人不看”,又“要人看”呢?而九百九十五年之前的诚斋先生,就在一首诗中大胆地这样写的。

这首诗的题目为《诚斋待月》,诗曰:“红稠碧秀暗山园,只有诚斋眼界宽。月近竹梢偏不上,要人不看要人看。”

诗的大意是,山村的园子里,红花稠浓,翠叶碧绿,遮暗了整个小园。只有诚斋先生的眼界依然十分宽广和清晰,还能够透过暗淡的光线,看到晚间的一些景色。月儿将近竹梢,偏偏不再升上去了,月儿心里反复地盘算,想要人不看,却又想要人看。

这种俏皮的写作方法,有点让人一时不能适应,有人揣测大诗人是不是在戏玩读者?实际上,诚斋先生绝无任何作弄读者的意图,他只是将月儿拟人化,让月儿故意设问,然而,却不要读者回答,由其自问自答,所以说“要人不看要人看”。

这句诗,完全是口语式的大白话,如同现在弄堂里的市民交谈时的俚言俗词,没有古代“之乎者也”的雅言正腔,使人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要人不看要人看——杨诗欣赏之五十一

诚斋先生另有一首《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可以与上诗比照着阅读。诗曰:“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的首句正是袭用了这句俗语的意义。“才近”二字,紧扣题目的“八月十二”,距离中秋只有三天了,真称得上是“近”了。本来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明亮的,一般情况下,描写那时的月亮,通常在阴晴圆缺上做文章。而这句俗语突出“中秋”的重点,却在“分外”二字上。分外者,特别之意也,即较之其他月份,月亮更加清亮一点。此时虽然还没有到中秋,但却接近中秋。虽然没有达到“分外”,却也是“已清”了。这就初步道出了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诗人所见的是“鸦青幕挂一团冰”。仰望星空,宛如帷幕,色比鸦青,顿觉淡雅。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颇能引人入胜。还不止于此,在这里作者不说“月”,而说“一团冰”。团者,圆也。而冰的特质是凉,是明,也是白。这较之“一轮月”,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创造出一个优美而又冷清、光亮而又优雅的境界。它不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情操上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忽然觉得今宵月”,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平直素朴。这种语言,正是诚斋体诗歌的特点之一。

第四句则说明“忽然觉得”的内容,也是对“今宵月”的一个遐想。月是历代文人墨客最为喜欢吟咏的景物之一,在诗人们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的,由月引起的遐想也各不相同。而诚斋先生能独辟蹊径,别有所创,石破天惊,出人意表。

诚斋先生想的是,这个月亮“元不粘天独自行”。“元”即“原”字。意思是,原来月亮并不是附着在天上的,而是独自行走的。意蕴新奇,境界全出。

这不禁使人想到了作者的另一首诗《晓行望云山》。那首诗的最后两句“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山是有消长的,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不过升降的速度很慢,是肉眼看不出来的。因此,古人认为山是永久屹立的,也是不会“长”的。然而,作者却想到山峰在“长”,这个想法与月亮的“元不粘天独自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奇趣,正是诚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给读者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从而,使得读者的思想也活跃起来。

总之,这首小诗,创造出优美的境界,打开了人们的思路。此外,通俗诙谐的语言也使人感到新鲜活泼。

202252217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