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将峻岭包深谷——杨诗欣赏之四十九

标签:
文化 |
诚斋先生经过皖南宁国县(今宣城市宁国市),留下了好多首优美的诗篇。据《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048期,高生元先生查证了所有版本的《宁国县志》,都没有记录到杨万里先生到过宁国,也没有收录他的歌咏宁国的诗作。但是,杨诗却说明诚斋先生不仅到过宁国,而且,还写下了几十首诗作。
杨万里先生作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诚斋集》130卷。当时杨、陆名声尤著。杨万里先生的诗在南宋年间就有很大的影响,北南宋之交的诗人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曰:“平生久矣服时名,况复亲闻玉唾声。便拟近师黄太史,不须远慕白先生。巨编固已汗牛积,长句尤能倚马成。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为官清正廉洁,并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投杨诚斋》称赞他“名高身又贵,自住小村深。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养生非药铒,常语尽规箴。四海为儒者,相逢问信音。”与杨万里同时代的大诗人陆游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中说:“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对杨万里十分推崇。据萧东海教授所著《杨万里年谱》、《宋史.杨万里传》以及有关资料可以得知,杨万里先生至少三次经过宁国。杨万里在宣州黄杜乡(今名黄渡乡)写有诗作《晓晴发黄杜驿》,离黄杜驿,过宣州杨林乡,入宁国延福乡,夜宿杜迁市。早餐食笋后,写作《晨炊杜迁市煮笋》,诗曰:“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杜迁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带雨斫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杂甘露。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宁国县志》记载:“杜迁镇,县西北三十里,今曰港口镇。”北宋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的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宁国有杜迁镇,杜亦作纯。”杜迁镇,又名港口,明嘉靖时已被称为宁国县五大市镇之一。从诗中可知,宁国县的竹笋在宋朝已享有盛名。宁国的竹笋嫩“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可齑可脍最可羹”,杨万里先生真想“顿顿食笋莫食肉”,把宁国竹笋的美味和价值推向了极致。
杨万里先生离开了杜迁市,经过延福乡乌石寺,写了《登乌石寺》,诗曰:“回头身忽在树杪,一览千山万山小。怪崖不落欹欲摧,令人仰看怯眼开。小亭解事知侬倦,翼然飞出青山半。上头最上却镜平,百亩金碧千衲僧。高峰高寺更高阁,进步竿头若为脚。兹游胜绝庸非天,山下虚行二十年。”《宁国县志》曰:乌石峰,又名乌石山、仙人山,它与嵩山对峙,位于今港口镇程村境内。乌石寺古已有之,又名曹娥庙,为纪念孝女曹娥而立。
一日午后,遇雨,杨万里先生又作《雨后田间杂纪》五首。其一曰:“稻田滴水价千金,溪涧求分不肯分。一雨完畦都水足。却将倾泻作溪浑。”其二曰:“田水高低各斗鸣,溪流奔放更欢声。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厅。”其三曰:“行到深村麦更深,放低小轿过桑阴。再三传语春寒道,好为农家惜绿针。”其四曰:“晴路无泥亦未埃,野云尽薄不全开。满山都是长松树,无数杨花何处来?”其五曰:“正是山花最闹时,浓浓淡淡未离披。映山红与昭亭紫,挽住行人赠一枝。”诗中描写了皖南一带“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以及从杜迁到宁国县城的一路上,尽是青松夹道,杨柳依依,漫山遍野,鲜花盛开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杨万里先生经过双溪,向南行进,到达白云山,久闻宁国白云山风景秀丽,便停留前往游览。白云山今名凤形山,唐朝后期书画家、诗人裴休在白云山建有寺庙,名“永清寺”。晚唐诗人许浑写有《白云潭禅院》,诗曰:“一片白云千丈峰,殿略楼阁架空虚。山僧不语卷帘坐,遥看世间如梦中。”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永清寺改名为“奉圣寺”熙宁年间(1068—1067),又改名为奉圣禅院。杨万里先生夜宿白云山奉圣寺,赋诗《宿白云山奉圣寺》,诗曰:“径夹长松照地青,眼看高阁与云齐。出林殿脊先知寺,满路花枝未见莺。上到峰头千幛合,下临岭脚一溪横。山寒入骨冰相似,冰杀人来却道清。”诚斋先生又赋诗《登奉圣寺千佛阁》四首。其一曰:“一只奇峰入眼中,看来只只是奇峰。好山道是无重数,少说青苍十万重。”其二曰:“远山细腻近山粗,别处求粗也则无。更向远山山外看,教君病眼一双枯。”其三曰:“长诵悬崖置屋牢,此诗此阁晚相遭。阁中未觉高低在,下到山门始是高。”其四曰:“何许飞来双白鸥,碧山贴出雪花浮。倚栏只管移床立,看到双鸥没处休。”他的这四首诗真实地记录了白云山风景的优美和奉圣寺的雄伟壮观。
次日清晨,诗人登临白云山,赋诗《宣歙道中》,诗曰:“天齐玉立万孱颜,三日深行紫翠间。便是昨来千佛阁,望中见此两州山。诗家寒刮少陵骨,宫样高梳西子鬟。只好遥看莫登览,今晨登处鬓都斑。”杨万里叙述了三日来所见的宁国美景,以及清晨冒着料峭的春寒登上白云山山顶时的情景。
在宁国县城,杨万里先生又赋诗《过宁国县》,诗曰:“薄日烘云未作霞,好峰怯冷著轻纱。绝怜山色能随我,政用花时不在家。骑吏那愁千里远,牡丹各插一枝斜。细看文脊空多肉,不似青阳看九华。”
杨万里先生离开宁国县城后,向西南行去,到宁国县云门乡蟠龙村(今属竹峰街道桥头铺村),咏《紫牡丹》二首,其一曰:“万花不分不春妍,至竟专春是牡丹。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恨无国色天香句,借与风绦日萼看。家有洛阳一千朵,三年归梦绕栏杆。”其二曰:“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宁国蟠龙牡丹栽种历史久远,素有“北洛阳,南宁国”之称。从诗中可知,宁国山美水美,牡丹花更美。
杨万里先生一路向西南进发,到达云门乡桑树坑、茶树坑(今甲路镇枫山村,两村之间距离两公里,均为古老村落)时,写下《桑茶坑道中》诗八首。(在昨日拙文《两边山束一溪风》中载有)这首诗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以及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和企盼安稳生活的心愿。是反映南宋时期农村农民生活的典型诗歌,描写朴实真切,贴近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然后,杨万里先生继续向西南行,经云门乡云门村入徽庆乡,到达周村弯(今为甲路镇周湾村),杨万里先生夜宿周村弯,留有诗歌《明发周村弯》,诗曰:“不住宽乡住瓮门,那知世上有乾坤?环将峻岭包深谷,围出馀天与别村。茅屋相挨无著处,花溪百折不教奔。江淮地迥寒无价,宣歙山寒更莫论。”杨万里先生在诗中,不但描述周村弯的景致,还道出了皖南山区初春昼夜温差变化大的特征。
杨万里先生从周村弯过麈岭(今胡乐镇境内,又名主岭,介于周湾与胡乐之间),赋诗《过麈岭》。之后,杨万里先生到达徽庆乡胡骆坑(今名胡乐镇),题诗《过胡骆坑》二首,其一曰:“说尽山寒未识寒,此间寒不是人间。岩崖泉冻琉璃涧,冰雪云封翡翠山。一担衣裳都著尽,两边窗子更深关。耸肩缩颈仍呵手,无策能温两脚顽。”其二曰:“已被山寒病老身,车徒溪涉更艰勤。雾皆成点元非雨,日出多时未脱云。猿鸟一声人不见,松杉四塞径无痕。十分晴暖侬何福,肯借曦光三五分?”胡骆坑处在群山之中,山高林密,气温较山外要低得多。早晚雾气重,手脚受冻难忍。云开雾散,日出身暖,百鸟鸣唱,河水扬波,胡骆坑秀丽的山川美景呈现在眼前,诗人身上的寒意瞬时销去,化作优美的诗篇。
杨万里先生离开胡骆坑后,继续西行,有诗《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诗曰:“天知老子厌凡山,别放潜环伏宝看。一行横林遮岭脚,两峰如笋出云端。举头瞥见还惊遁,到骨清奇特地寒。彼此相遭有缘法,悔将嗔喜触巑岏”
安乐坊在今绩溪县金沙乡一带,古时名为安乐乡,归宁国县管辖(1956年划归绩溪县)。宋时,安乐乡内,还为南宋参知政事饶虎臣立有西卿坊(现已毁)。到安乐坊后,杨万里先生写诗《安乐庙头》,诗曰:“谁遣诗家酷爱山?爱山说得口澜翻。千峰万岭争投奔,一陟三休却倦烦,堆案满前何处著?枯肠饱后岂能餐?残岚剩翠浑无用,包寄金陵同社看。”
杨万里先生看见几个儿童在放牧,又随口吟诗《安乐坊牧童》,诗曰:“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春溪嫩水清无宰?春洲细草碧无瑕。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
杨万里又向西南行到达安乐乡黄土龛村(又名黄土墈、黄土坑 ,今属绩溪县金沙乡)。有《夜宿黄土龛,五更闻子规》,诗曰:“通宵不睡睡方奇,梦里惊闻新子规。只是一声已肠断,况当三月落花时。不论客子愁无那,便遣家人听亦悲。归到江西归始了,江东归得未为归。”
“梦里惊闻新子规”,幼小的杜鹃发出嘶叫声,似娇儿在呼唤,激起诗人归家急切的心情。诗人又写诗《明发黄土龛过高路》,诗曰:“又过峥嵘两峡间,也无溪水也无田。岭云放脚寒垂地,山麦掀髯翠拂天。碧玉屏风吹不倒,青绫步障买无钱。诗人富贵非人世,犹自凄凉意惘然。”
诗中描写皖南山区百姓将麦子种在山坡地里,为今天研究古人种麦提供了佐证。同时,还表达了诗人不得意的惘然心情。
杨万里先生离开黄土龛后,上高岭,登笼丛山,过丛山关,入绩溪县,写有《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诗曰:“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皱底玻璃还解动,莹然酃渌却消酲。泉从山骨无泥气,玉漱花汀作佩声。水记茶经都未识,谪仙句里万年名。”然后,过徽州,往江西而去。
宁国这个山区小县,能让杨万里先生这样著名的诗人驻足欣赏,并赋诗几十首,实乃罕见,真乃宁国历史文化之大幸。杨万里先生一路歌声过宁国,时隔八百余年后,追寻杨万里先生的足迹,仍能感受到宁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笔者年轻时,曾经在皖南各县特别是紧邻宁国县的绩溪县待过多年,辗转当地的小三线工厂建设,也曾经到过宁国胡乐的曙光器材厂的工地。购买胡乐镇当地产的猪肉,白煮后,蘸酱油,品尝,滋味极好。当年,来往上海和屯溪之间,乘坐八一二指挥部的班车,多次经过沿途的宁国那些乡镇,对于这些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
但是,由于宁国青龙湖的拦坝建设,如今竹峰、青龙、方塘、胡乐、甲路五个乡镇的不少地方,已经成为水库的地下部分了。我曾经走过青龙湖的高速公路,只见湖水碧波荡漾,湖畔林木茂盛,再也见不到当年那些地面的乡村了,全都消失殆尽了。
重新阅读诚斋先生相关宁国、绩溪等地的诗作,撩起了我的如潮的思绪,不少的往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重温年轻时的那段经历,觉得格外的温馨和亲切,因为,那里面有着我的青春芳华啊!有着我的一颗奉献祖国的火热心啊!我是绝对不能忘怀的,直至永远。
2022年5月21日23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