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奇峰总可观——杨诗欣赏之四十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在诚斋先生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不少写得饶有情趣,深含哲理,读来,很是耐人寻味。《晓行望云山》,便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围绕着“望”字,徐徐地展开,描写了破晓之前云山的景象。
诗曰:“霁天欲晓未明时,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云山:即云和山。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长:长大、生长。
诗的大意是,天气放晴,东方欲晓,已经到了要亮未亮的时候,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奇峰秀丽的山影。忽然,一座山峰顷刻间高大起来,才知道屹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山峰。
诗一开篇,作者便紧扣题目中的“晓行”二字,从天气写起。“霁天”,点明天气放晴。“未明间”,交代天近拂晓,然,尚未大亮,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这就把“晓行”介绍清楚了,为后面云山难辨的天相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承前,写远山的形色。虽然,天欲明欲暗,但是,“奇峰”还是依稀可见的。“总可观”是照应“未明间”,是说大体可测,但,不甚清晰。“奇峰”,既是写远山,也是写云彩,描绘云、山相接,连成一片,很难分辨。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别开境界:“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这两句通过“却有”和“方知”,引出正题,点明真假。在那满目奇峰之中,却有一座山峰发生了变化,它突然长高了,与天相接。到了这个时候,才让人恍然大悟,弄清了缘由,原来那众多的奇峰,竟然是空中的云彩在弄虚作假,浑水摸鱼,给人以虚幻的表象,而那些岿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远山。真相一经大白,诗人乃至读者都会感到难以置信,大为惊叹,以此结束了全诗,真的是情趣横生,妙解人颐。
这首诗最大的精绝之处在于,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向读者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往往是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一时不容易分辨。诚如《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说的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其意思是,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对待,会显得更加真实。反之,也是一样。
但是,人们只要细心观察,提高警觉,就会发现假的终究是假的真的必定是真的。所有的事物,总有拨开云雾,日朗天清的时候,不可能永远被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同时,还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诚斋先生的一首小诗,居然蕴含着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能这也是先生创作这首诗时根本没有料及的。他原本也不是为了揭示这一真理而写作这首诗的,如果,确实是为了隐含其中的义理,我估计,诚斋先生也不会落墨这首诗的。何况,当时,正处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之际,时局岌岌可危,世势风雨飘摇,放眼周遭,令诗人不得不忧心忡忡,惴惴不安。作为抗金派的爱国主义者的杨万里先生,还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绝对不会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更不会置民族安危于不顾,纵情于声色犬马,沉迷于纸醉金迷,那还会是吾侪所敬仰和崇拜的杨万里先生吗?那他的诗歌还会流传至今,而不为历史和民族所唾弃吗?至少我是不会成为诚斋先生的忠实诗迷,那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千真万确的。
2022年5月19日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