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头上动土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中国有句老话:“太岁头上动土”,它表明一种文化禁忌。过去人们认为,如果不信这种忌讳,恣肆妄为,真的会招致灾祸。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唐初志怪传奇小说集《广异记》也曾记载,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都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主宰。它来无影,去无踪,而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实,“太岁”是古人假设的一种天体。而,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的存在的。
古代把天上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而行,叫作十二辰,而岁星正好十二年行一周天(木星实际公转周期是十一点八六二二年),因此,就用岁星来纪年,而有十二星次的名称。十二星次分别是“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要纪哪一年,就将岁星写在哪个星次上。如“岁在星纪”、“岁在玄枵”等等即是。这叫“岁星纪年法”。
由于岁星运行的方向是由西而东,逆时针方向而行,与实际生活由东而西的习惯不合,天文学家为了方便,就假设出来一个与岁星反方向而行的“假岁星”,叫作太岁。与十二辰配合起来,用以纪年。而在每一辰都有一个太岁名。这叫“太岁纪年法”,要纪哪一年,就将太岁写在哪一年的太岁名上,由于太岁配十二辰,有东西南北的方位,“必察太岁所在”(《史记》天官书)的结果。于是,衍生出一种迷信。就是相信太岁所在为凶方,忌动土(包括掘土建筑或迁徙房屋等等)。俗谚所谓“太岁头上动土”,究其真实意义,乃是太岁星当头,不宜动土的意思。
据测定,太岁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又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祗之一。
太岁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却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如果,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所以,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而,实际生活中,“太岁”确有其物,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生质生物。或者说,太岁是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近些年来,中国各地不断发现该种物质。
该句汉语成语出自东汉王充《论衡》难岁篇:“移徙法曰:‘移徙太岁凶,伏太岁亦凶’。”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中,就提到过,朱武和陈达、杨春在少华山落草之后,为了打劫钱粮供山寨使用,预备与官军对敌,朱、杨要打蒲城县,陈达不听朱、杨的劝告,坚持要从史进所住的史家村借条路去打华阴县。路经史家村时。史进召集众庄客截住道路,对陈达喝道 :“你也须有耳朵、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敢这样说的,当然就是有来头的人,书中所讲的陈达的却不是史进的对手,结果被史进擒获。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者,是需要有些实力的,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能擅举妄动的,否则,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另外,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也含有勇于犯上作乱,不畏强权之意。为了反抗暴虐的统治,竖起义旗,啸聚山林,高声呐喊“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向敌对势力挥舞大纛,赴死而战,血染沙场。这种义举确实是值得人们钦佩和敬仰的。
2022年4月6日10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