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年初夏,我通宵看了一场《红楼梦》

(2021-08-11 14:00:30)
标签:

文化

/缪 迅

“天尽头,何处是芳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86日凌晨,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以95岁的高龄辞世。作为越剧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文娟的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曾演绎过林黛玉、春香、孟丽君等多个经典角色,尤其是她饰演的林妹妹,是几代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虽远远谈不上是个越剧迷,这几天,我也相当关注各种媒体上王文娟的相关报道,由此也引起了自己这大半辈子里和越剧那不太远也不太近的那些回忆。

还是个“学龄前儿童”时,我就跟着家里的大人听起了越剧。记得那时候,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很多上海人,都把越剧叫做“绍兴戏”。我二姐一出生,给她起的名字就取自当年的“云华越剧团”的“云华”两字。

记忆里,有过被母亲带着去某个剧场看“绍兴戏”的情景。小时候,邻家的几个小姐姐和我二姐有时聚在我家里,轻描眉眼,略施粉黛,穿上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戏服,扮起了越剧里的某些角色。当时谁家也没有照相机,所以未能留下邻家小姐姐的靓丽“戏照”。

读小学一年级时,学校曾组织我们去山西电影院观看越剧电影《追鱼》,那时才7岁的我并不晓得看的这场彩色电影是《追鱼》,这“水下龙宫”的画面太美也太奇幻了,还有王文娟扮演的、那美丽又善良的“鲤鱼精”形象,让我这个刚刚上学的小儿郎有点着迷。后来过了不知多少年,我才在不经意的“记忆复盘”中,明白了小时候看的这场颇具神话色彩的彩色电影,就是由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追鱼》。

到了1977年,我已经在上海家具厂工作了两年。那年五、六月,拍摄于1962年的彩色越剧电影《红楼梦》重见天日,在上海各大影院上映。一时间,全上海人人争说《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等《红楼梦》里的唱段在大街小巷此伏彼起,随处可闻。那时候的人们,见面打招呼,大多要问上一句:“侬去看过《红楼梦》了伐?”不去看一场越剧电影《红楼梦》,几乎是不好意思和人聊天了。

那年初夏,我通宵看了一场《红楼梦》

那时候上海的各家电影院,也是“开足马力”尽量增加放映场次,满足大家的观影热望。增加了夜场还不够,那就再来个夜加场,还不行,干脆安排上了通宵场。须知电影院放一场越剧电影《红楼梦》,就要差不多三个钟头。一天24小时连轴转,最多也就放五六场《红楼梦》吧。

那年初夏,我通宵看了一场《红楼梦》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从厂工会那里搞到了一张新华电影院的票子。是夜加场。那天晚上大约10点多,上了一整天常日班的我吃过晚饭,小憩片刻后就出门坐46路公交车到了武胜路终点站,然后就开始夜游南京路,到了晚上11点多,走进了位于南京西路上的新华电影院,开始看电影《红楼梦》了。

两年前即1975年就把120回的《红楼梦》看过一遍的我,深深地佩服编剧和整个越剧《红楼梦》演出团队,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如此完美地把《红楼梦》搬上了越剧舞台,进而拍成了戏曲电影。不过,感觉这越剧电影还只能说是简约版、压缩版的《红楼梦》,不可能、也没必要全过程、全方位地演绎完这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红楼梦》。

那年初夏,我通宵看了一场《红楼梦》

打起精神,终于看完这部超长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走出影院,已经是半夜两点了,那时候可没有通宵公交车。走在夜深人静的南京路上,我和一起看电影的几位同事毫无倦意,很兴奋的。那时候才21岁的我,精力充沛啊!

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我一人蜗居的那间九平米的晒台房,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了两个多小时,立马起床刷刷牙、洗把脸,走出门,跳上46路,新一天的上班又将开始。

过了几天,在上班路上,遇到胶板车间的老大姐陈小抗,这位陈大姐是从崇明农场抽调到上家厂工作的,很是精明,见过点市面的。她和我聊起了越剧电影《红楼梦》,她说,这回你终于看过了,应该没啥神秘感了吧。

我心想,曹雪芹写了80回、高鹗续了40回的那部《红楼梦》,我都一页不缺地看过了,虽然是囫囵吞枣地读,读得有些费劲,但终归是完完整整地通读了。看越剧电影《红楼梦》,我还会有啥“神秘感”呵?这位陈大姐有点小看我了。不过,我没说啥,只是笑了一笑,算是同意了她的说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