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墩子
标签:
美食 |
文/朱成坠
江南地区,上海地方,有一种小吃,叫作油墩子。它与五香豆、梨膏糖、老虎脚爪、臭豆腐干、麻球、爆炒米花、米饭饼、烘山芋等,形成了黄浦江畔的经典休闲食品。这些具有浓厚海派文化特色的点心,尽管,不少是从外埠流传至上海滩的舶来品,但是,久而久之,也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的居然演变为上海的名特优吃食啰。
油墩子,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之一。读书前,或放学后,每每,在街边的摊头旁,站在一圈孩子堆里,等候摊主煎炸油墩子。一只小风炉,一口小铁锅,几只小脸盆,十来个椭圆形的铁模勺,就是摊主的全部生意家什。炉内燃烧的是煤球或煤饼,锅内煮沸的是火热笃笃滚的菜油或豆油,盆内分别放着面糊、加了葱花的白萝卜丝、有的是白糖豆沙馅、有的是荤菜鲜肉馅,考究的还在馅里加入河虾,那种味道就格外诱人了。摊主将调稀的面糊,用勺舀少许,倒入铁模之内,随即,放上带有葱花和盐的萝卜丝,或白糖豆沙,或鲜肉,再覆盖一些面糊,举勺下进油锅中,让其慢慢地氽熟,直至呈现橙黄色,方可取出,凉后,即可食,油黄脆香,香气袭人,路人眼馋,急忙买之。炸油墩子的起锅油温不能太高,要慢慢地加热。整个煎炸过程,温度必须严格控制,不能太高,中小火即可。否则,炸出来的油墩子外表黑乎乎的,是没有什么人会买这样的油墩子。油墩子的铁模勺,一定要在炸油锅里预热,并且,稍微留些油,再覆上些许面糊,这样,就比较容易脱模,不致油墩子牢牢地黏牢铁模,或损坏油墩子的麻相。食客买到油墩子后,往往,在路上,就急不可耐地边走边吃了,也不顾上什么颜面和吃相了。那些,平日里讲究风度,矜持优雅的靓女帅男们,也是紧紧地抓住牛皮纸包裹的油墩子,急急匆匆地把油墩子吃得精打光。然后,用牛皮纸擦擦双手,扔到垃圾箱内,再掏出手帕揩揩手嘴,便径直地走了。
油墩子的摊主,大多是操着山东话或安徽腔的中年汉子,或胡子拉茬的老伯,他们一本正经地做着这种小本营生。春秋两季生意特别兴隆,夏天吃的人少一些,每逢冬天的寒风呼呼地刮起,前去品尝的人就多了起来。一夜之间,油墩子摊子便纷纷出现在街边路口了。摊头,有时,放在靠近电线杆子旁边,有时,放在老屋新楼的倚角旮旯,有时,摆在饮食店暂停营业时的门边上。生意的对象,大多为学生仔,也有一些学龄前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老人携搀下,来到摊头,老人买上一、两只,让孩子尝尝亮晃晃的油墩子味道,而,老人是舍不得吃的,他们只是闻闻香味而已。只有雨雪交加,天气恶劣时,才不见油墩子摊头的踪影。
那时的我,虽然,很是喜欢吃食油墩子,但是,也不是能够随时尽兴地购买和尝食的。一是,兜里要有几枚闲钱,二是,需要避开同学,自个儿独行,目的就是不想让大家伙分羹。油墩子到了手,尽管,还是滚热的,我也顾不上烫手,就赶紧圈圆嘴,边吹冷,边嗦食。迅速地吃完,再急忙用牛皮纸擦拭干净唇上的油汁,防止被同学瞧见,责怪自己不够交情,不上路子,吃独食。偶尔露陷,只能见面分一半,让其尝一些了事,而我却心疼得要命。否则,第二天,班上便会传出某某吃独食的消息,让你有口莫辨,极其难堪。这比分点给他人,少吃两口,没有什么人嘲讽,毕竟还是值得的。因为,至少,不致于被同学瞧不起,更不会丢失自己的声誉。
我曾经多次到大街小巷寻找给我幼时快乐的油墩子,却始终不见其影子,油墩子不知哪儿去了?往往,看到油墩子,也是在美食展上,那时,我会抢着买上只把,赶紧吃完了事。内心很是害怕被人说:“这种垃圾食品,还要吃,不要命了!油墩子太过油腻,脂肪摄入容易过多,血脂指标会升高。”因此,我也只能悄悄地偷着吃上块把。这种情形与幼时的大啖特啖油墩子的快乐,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我是多么追怀孩童时代的快意生活啊!我是多么渴念可爱的油墩子啊!
2021年1月17日凌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