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袋干粮的故事

(2020-08-09 05:43:13)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昨晨,写罢《笃守初心,践行使命》的博文,发布后,一位昵称Nano HE的忘年交,通过微信回应:“四史好,有对应的代表作品吗?比较写实的。”我想了一下,回复道:“谢谢!我平时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回复后,总觉得这种应答不太妥当,思前虑后,昨夜子时,终于想起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一篇课文《一袋干粮》,可以作为学习四史写实的代表作品。

《一袋干粮》讲的是长征过草地时,红军战士谢益先把自己的干粮让给一家母子三人,自己牺牲的故事。自读到这篇课文起,我就刻骨铭心记住了这位平凡而崇高的红军战士的名字。每当想起这件事,心里就隐隐作痛。谢益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终年辛劳,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母亲被反动派活活打死,他对反动派有着极深的仇恨,他含泪为母亲料理完后事,将幼小的弟弟托付给亲戚,自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谢益先平时沉默寡言,但打起仗来却机灵勇敢。他所在的部队,长征到四川毛儿盖,上级命令大家筹粮准备过草地,由于当地人烟稀少,筹不到多少粮食,每人仅分到三四斤麦子。他和战友们都知道这是过草地时的保命粮,用小口袋装了起来。有的小口袋上还绣有自己的姓名,行军时背着,睡觉时枕着。此时,黄金有价,粮食无价,依靠这点粮食才能走出漫漫的草地,抵达目的地。

当红军战士在没膝的水草中艰难地行进时,突然,前方传来了孩子无力的哭声,一位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地上。她安慰饥饿中的孩子:“别哭,妈妈明天给你们买烧饼。”大孩子听说有烧饼,睁开眼问:“这里能买到烧饼吗?”妈妈哽咽地说不出话。路过的红军战士,有的看不过去,就从自己的干粮袋里,抓一把粮食给了孩子,还有的摸摸瘪瘪的干粮袋,啜泣地走了。部队接着行军,大家却不见了谢益先。

一袋干粮的故事

正当同志们着急之时,他赶了上来。战友们关切地问谢益先:“病了吗?怎么掉队了?”他说:“没有病,看那两个孩子来着,他们母子三人是从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亲人都被反动派杀害了,他们和一些乡亲靠着红军的掩护才活了下来。现在,他们没粮了,大人还好说,孩子们没有粮食怎么能行呢?”有人问:“你们认识吗?”谢益先说:“怎么可能认识呢。”听了他的叙述,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自那天起,谢益先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他一到宿营地,忙着为大家拾柴、烧水。现在,他一放下背包,便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回来。大家问他:“吃了吗?”他拍拍肚子说:“吃饱了。”时间长了,大家发现他总在找野菜和草根吃,在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喝点凉水了事。班长关切地说:“不吃点粮食怎么行呢?没有了大家给凑点。”他告诉班长:“大家的粮食都不富裕,能省就省一点,路还长着呢。我还有粮食。”饥饿的谢益先终于走不动了,踉踉跄跄,一步三喘,领导看他跟不上队伍,就安排一位副班长搀着他走,在一次宿营时,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临终前,他嘴里还念叨着:“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走出草地的那天,谢益先班里的战友发现那位妇女领着两个孩子在东张西望,认出班里同志后,妇女喜出望外,急切地问谢益先同志在哪里?她要归还他的干粮袋。只见她手中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绣着歪歪扭扭的“谢”字,这不是谢益先的干粮袋吗?没等战士们询问,妇女就说:“谢同志看着我的空干粮袋,直摇头,说没有粮食,孩子们怎么能走出草地?就把他的粮食给了我,转身就走了。此时,粮食就是性命,我怎么能要呢!我忙喊他站住,问他姓什么?他一声不吭地走了。”此时,战友们才知道谢益先早就断粮了,大家难过地低下了头,妇女惊恐地问谢益先怎么样了,有人说他牺牲了,妇女呆立在那里,泪如泉涌。孩子们说:“妈妈别哭,我们走出草地了。”妈妈说:“是红军用命救了我们啊!”

这则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红军战士谢益先同志以生命为代价,把珍贵的粮食送给了母子三人,宁可自己牺牲,也不愿老百姓饿死。虽然,这种事迹算不得惊天动地,彪炳显赫,但,却是一曲革命战士用牺牲谱就的伟大而壮烈的凯歌。叫今天的我们怎么能忘怀呢?细想之后,我觉得一袋干粮的故事,不正是学习四史最好的活生生的实例吗?

202089日凌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