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歇后语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中国语言学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大量地使用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所有的这些语言形式均属于汉语的熟语系统。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其中,尤以歇后语最为戏谑幽默,讨人喜爱,为人们习用。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短小、风趣、形象的俏皮话性质。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功能,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要说出前半截,哪怕“歇”去了后半截,人们依旧可以领会和猜测出它的本意,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就约定俗成为歇后语。
歇后语,除了全国通用的形式之外,还有地方的特式,各地都有自己方言的歇后语。上海域内,就存在大量的上海话歇后语。
小时候,由于短缺经济,造成了物资供应的极度匮乏,几乎所有的食品和主要工业品都要凭票计划供应。吃一块水果糖,要凭水果糖票;吃一块饼干,要凭饼干票;吃一副大饼油条,要凭粮票。有时候,饿得实在不行,就会胡乱找食,以填饱肚皮为上。尽管如此,一旦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食物,作为老大的我,总不能与弟妹们争吃,便会谦让一步,让弟妹们先吃。弄堂里的花甲老人见状,便会说:“灶头里推出木柴——真是难得。”其实,我也是强忍着饥饿,一番“假客气”而已。这里的“灶头里推出木柴——真是难得”,就是典型的上海话歇后语。
我的记忆里,老上海人,还是蛮喜欢用上海话歇后语来表达他们的语义的。话语中,时不时地会露出句把上海话歇后语,为其语言的表达增色不少。如:“阿王炒年糕——吃力不讨好”、“阴沟里翻船——老鬼(读音为矩)失劈”、“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嘴硬骨头酥——外强中干”、“瘌痢头撑阳伞——无法无天”、“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地方做大事体”、“额角头碰到天花板——运道忒好”、“马屁拍到马脚上——白辛苦”、“万宝全书缺只角——美中不足”、“湿手搭面粉——想甩甩勿脱”、“吃素碰着月大——偏偏不巧”、“床底头放鹞子——大告不妙”、“十五只小菜——七荤八素”、“背心浪挂胡琴——拉勿着”、“弄堂里扛木头——直拔直”、“六月里着棉鞋——热脚(日子)难过”、“飞机吊大闸蟹——远空八只脚”、“城隍老爷戴孝——白袍(跑)”、“黄牛角水牛角——各归各”、“买豆腐勿带家什——捧勿起”、“三只指头捏田螺——稳拿”、“大世界里照哈哈镜——奇出怪样”“大闸蟹走勒淮海路上——横行霸道”、“泥鳅黄鳝轧朋友——滑头碰滑头”、“芝麻落辣针眼里——巧得很”、“老虎头上拍苍蝇——找死”、“拉到篮里就是菜——勿分好坏”、“国际饭店门口摆粥摊——勿是一个档次”、“烂糊三鲜汤——勿负责任”、“公要馄饨婆要面——难以应付”、“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叫好”、“买根粉丝吊煞(死)——软弱无能”、“咸菜烧豆腐——有盐(言)在先”等等,浩如瀚海,灿若星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积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丰饶的趣味性,给人以沉思和启迪,流传千古。歇后语的出现、存在和流传,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文化习惯。为人们品味生活,明晓真伪,融汇智慧,珍视人生,提供了一个语言艺术的平台。歇后语一般言简意赅,蕴涵隽永,短短的一句,就凝聚着极为丰富和深邃的哲理。
现今,歇后语的运用,随处可见,但是,歇后语的创新,却乏善可陈。我急切地期盼,歇后语不断地推陈出新,闪耀出新时代的璀璨华彩。
2020年8月3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