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渠游记

标签:
旅游 |
文/朱成坠
此行何处,直抵吴江盛泽镇。自7月3日起,与老伴娘家亲友一行12人,前往盛泽度假。入住位于哈密路199号的盛虹万丽酒店,这是家五星级酒店,住宿条件和附属设施都非常到位。酒店的正面对着盛泽的著名景点潜龙渠公园,站在酒店的高处,潜龙渠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
盛泽古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吴江区两个主城区之一。它与黎里、震泽,同为江南文化历史名镇。境内G50、苏嘉杭高速、318国道、227省道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捷。盛泽尤以蚕桑织丝业称誉世上,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蚕丝之乡,有着“绸都”的美称。
甫抵酒店,前昨两天,我或独自一人,或与团队集体,先后两次游览了潜龙渠公园。公园蓝天碧漪,绿树成荫,无限风光揽入胸怀,给我快意给我舒畅。
第一天下午,起初,我单身踅入潜龙渠公园哈密路的入口,在浓密的翠荫之下,缓缓地步行于车行道上。这家公园的车行道上,划出了大量的停车位,从上午9时到晚间10时,让自驾车自由停泊,做法很是人性化。不少人携儿带女,举家出游,园内到处可闻欢声笑语,人们尽情地畅享夏日的清凉和愉悦。之后,折向左侧滨渠的岸道,我边走边看,不时驻足,拍摄渠上和渠边的风景,将鲜为人知的潜龙渠公园的景致,收入手机,试图通过我的摄影照片和文字介绍,扩散到朋友圈,让诸位也能够共享这处胜景。
迤逦行来,不知不觉地到达彩虹桥。通过了守桥保安的测温,方才踏上这座渠上颇具特色的桥梁。这是一座钢构悬索桥,它将钢拱桥与悬索桥相结合,建成了新颖别致的旅游景区的观赏桥,钢构的颜色为红色。我伫立桥中央,向酒店方向远望,蓝色玻璃幕墙的大厦,矗立在碧水绿树之上,景色这边真的独好。渠里的浮浪漾波,泛起阵阵涟漪,随后,慢慢地扩散至岸堤,无比轻盈,无限柔媚。走过大彩虹桥,紧接着是小彩虹桥,它们几乎是连在一起的。
小彩虹桥把渠的一隈变成了荷塘,荷塘夏色充分地展示于我的眼前,硕大的莲叶铺满了水面,数朵花苞绽放在荷叶之上,有白色、粉红色、紫红色等,五彩缤纷,甚是闹眼。穿过茂密的树丛,又踏上了一座悬索桥,此桥掩映在绿树怀抱之中,猛一看,不当是桥,走近,才发觉是一座桥。两岸绿树葱茏,遮掩了桥的两端,只有桥身浮卧在渠水之上。过了两座彩虹桥和一座悬索桥,便到了西岸。直面便是一组木制水车模型,置于水池中。朝南的渠里,矗立着一架巨型的水车模型,夕阳照射下,显得挺有威风,只是它没有声响和动作,默默地矗立着。我继续在渠滨步道缓行,看到了两处绿茵茵的大草坪,青翠得极似一大片草毡,与蓝天白云相映衬,分外好看。归途,在主彩虹桥的坡道上,看到一对幼童,在母亲携护下,嘻嘻哈哈地奔逐着。倚靠桥栏边的一对老年夫妇,看着这对幼童,眼角露出了爱的笑意。我近前,询问那位男性老人,“这可是您的孙辈?”那位老人答道:“是孙子和孙女。”我拱手作揖,祝福老人家很有福气,龙凤呈祥,含饴弄孙。那位老人开心地告诉我,他每天5点钟,就到潜龙渠公园晨练,绕渠一圈。他还告诉我,他不是吴江本地人,老家是福建泉州,来到吴江已经17年了,安家落户在这里了。呀?一个福建人,居然把家迁徙到千里之外的吴江,真有点出人意外。我与其告别时,伸出大拇指,翘手夸赞,以示我的诚挚祝贺。走出了好远,我还回头远看这家人家,心中有着一种莫名的触动。
第二天, 下午二时三十分,我与出游的团队,再次游渠。一出酒店大门,小雨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我们纷纷打开了雨伞。花花绿绿的伞,恰似一朵朵的花,绽放在雨幕中,有着一种别样的情趣。今次目的地,十分明确,就是冲着白沙滩而去。走在渠边的步道上,毫无他顾地径直行走。到了龙泉帆影景点,大部分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在此拍照留念。而我,却远离了队伍,朝着潜龙渠公园的正门,快步走去。到了大门口,我拍下了髹抹五个红色大字的“潜龙渠公园”的石刻,这块石刻镌镂在一块十来米宽,三四米高的花岗岩巨石上。
拍好照片,我看到边上有着公园服务中心,便敲开了窗户,向一位五十来岁的女士,虔诚地询问潜龙渠公园名称的来历。这位女士支支吾吾,好长一段时间,仍然说不清楚。只是一味地回答:“一开始,我知道这个公园,就叫潜龙渠公园。”废话一句,根本没有答复清楚我的问题,我只得怏怏而去。事后询问了一些当地人,还查阅了一些资料,最终,还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留下了很大的遗憾。由于人为的阻隔,我们未能走到白沙滩游览,只得原路返回。
又到龙泉帆影景点,我看到了四块花岗岩石刻,分别镌刻着“桑”、“蚕”、“织”、“丝”四个红色大字。每块石刻上,附有一首古代的诗歌。其中,镌有“桑”字的石刻上,有清代陆萱的《南唐竹枝词》:“春社人归日半斜,村前犹听鼓声挝。侬家活计年年好,只种桑麻不种花。”
归途,雨水已经停止了,空气清新,环境温润,心情放松。我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众人兴奋不已,还在分享所摄倩照的快意,唧唧咋咋地说个不停,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公园名称用了潜龙,使我联想到一句成语“卧虎藏龙”。其中,藏龙二字,与潜龙不谋而合,是不是,这就是潜龙渠的真谛所在?这种缺乏根据的臆测,没有一个准头,是不足为训的。在这里,很抱歉了,我也只能存疑了。
2020年7月5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