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岭忠魂耀千古——扬州记游(八)

(2017-12-21 08:44:13)
标签:

旅游

    □朱成坠

从汶河北路,下的河坡,沿着护城河右岸步道,迤逦行来,隔岸观赏过冶春园、御码头、彩舫。攀上盐阜路,拐入左岸,直接进入天宁禅寺。参观后,顺着丰乐上街笔直走,步行约莫200来米,就到了9号的史可法纪念馆。纪念馆设在史可法路的桥堍下,直对大门有一跨护城河的水泥桥可供进出。

时值寒冬银杏黄,满城尽带黄金甲。处在护城河畔,又掩映在翠柏黄杏下的史可法纪念馆,显得那么的不起眼,如不追循地图寻找,是难以一下子找到的。这家纪念馆可以说是扬州纪念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唯一纪念馆,也可以说是全国展品最为完整最为齐全的纪念忠魂史可法的纪念馆了。

 

大门的右侧墙壁上,有一横置的馆招,上书,“史可法纪念馆”,赭底白字的五个大字 ,下面还有一行“梅花岭景区”的五个小字。黑漆木制的大门,黛瓦屋檐下的过道,长条花岗石的门前地坪,呈现出肃穆的气氛。大门右侧垂直悬挂着一块黑漆木板凹写绿字的“史可法纪念馆”的铭牌。

梅岭忠魂耀千古——扬州记游(八)
                                                             飨堂

未进大门,直视前方,一眼可看到院子正中的飨堂。步进院子,近前细观,竟然是上海嘉定书画家陆俨少于戊辰七月题写的“飨堂”二字的题额。门廊前两侧立柱,悬挂着清张尔荩撰写的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折向“飨堂”屋后,就是史公的衣冠冢。冢边种有高大的银杏树两株,墓茔上飘落了些许银杏黄叶。墓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上书,“明督师三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边上还有简介牌,上写,“史可法衣冠冢 史公殉难后,义子副将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意愿,于清顺治三年(1646)清明节、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梅花岭的梅花尚未到开放的时节,在墓地周围,我仅寻觅到数株腊梅树,黄色的花蕾含苞欲放。仔细地端详这些待放的腊梅,脑海里,竟然幻化出当年史公鏖战扬州城的血腥场景,甚至,再现了史公就义时的壮烈情形。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驻扬州,督师抗清。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克扬州,史可法壮烈殉国。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在扬州城内大肆屠杀,史称扬州十日大惨案。

 

      孤城喋血,扬州十日,史可法率扬州军民奋勇抗清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最坚强的抵抗,这充分体现了扬州人民敢于反对民族压迫的行动和愿望,一种勇于抵抗外侮的牺牲精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鼓舞作用。因此,史可法和史公祠被江苏省和扬州人民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和基地,史公可法的英勇事迹也已成为辉耀中国历史的不朽一页。

梅岭忠魂耀千古——扬州记游(八)
                                                                       当年的大炮

再步行到后院的一处有墙小亭,亭内陈设当年制造的大炮一门,横放在石制座架上。此前参观没有见到过,是新近从芜湖找寻来的展品。出了小亭,有三位年轻人立即迎了上来,自报家门,说他们是扬州电视台的记者,随着,他们面对面采访了仝其锋同学。其锋同学毫不却场,对着话筒,侃侃而谈。他说“民族英雄史可法值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人学习,我们要永远纪念他,要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阳光下,其锋同学精神抖擞的慷慨陈词,令我感到骄傲,他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翻上梅花岭,四望史公祠,整个祠园尽收眼底。我凭栏遥想,这座梅花岭实质上是一座普通的小土丘,籍籍无名,但是,它的边上却埋葬着一个大人物,它就是民族英雄史可法,此岭因此而名扬天下。清人全祖望专门写下了著名散文《梅花岭记》,记述了史可法将军抗清的英勇事迹,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史可法将军慷慨赴义的壮举和扬州那些平凡百姓可歌可泣的义举,叫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肃然起敬,鞠躬致礼。

 

从梅花岭下来,踏过嶙峋石块铺就的水间径石,就见到了半边亭。半边亭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房屋的墙壁,建造的半个亭子。亭子题额为“梅观”。边侧两柱有一副楹联,“千朵梅花满池水,一弯明月半亭风。”内墙面,绘有一株老梅,亭子内顶悬挂有红色缨须的宫灯。地坪上,置有一圆石台、四石凳,供人观赏梅花岭上的梅花。

梅岭忠魂耀千古——扬州记游(八)

                                                        梅观

之后,我随着游人,进入了祠堂。祠堂前的立柱上,书写楹联一副,“一代兴旺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祠内供奉着史可法将军的神位,神位中的史可法将军穿着明朝朝服,坐对人们。匾额上书,“亮节孤忠”四个大字。边上有一副木制对联,“公生社已屋,我来梅正开。”署名为舒绍基,不知撰稿人为谁?撰稿时间为何时?另外,祠堂内还供奉着与史可法将军在扬州同时殉难的几十位官员,他们的神位与史可法将军的神位供奉在一起,这是他们的荣耀,也说明扬州人民未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爱国官员。

据资料介绍,史可法将军是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将军不应.终因寡不敌,扬州失守。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扬州是江南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也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为了对扬州人民进行报复,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多铎下令,烧杀抢掠持续十天。扬州城破,史可法就义十二天,由于当时天气较热,尸体腐烂不能辨认。次年,史可法将军的义子史德威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因此牌坊上题额为史忠正公墓

梅岭忠魂耀千古——扬州记游(八)
                    亮节孤忠

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作诗以为纪念,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梅花岭下遗香在,铁何时返故邦

作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有清一代也是中华国祚的传承。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朝代更迭或延续,就抹杀和取消明清争战之中爱国主义的义举和行为,民族矛盾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还是值得宣传和发扬的。现在,我们对于这些尽忠报国,洒血为民的爱国主义者与他们高尚气节和优良品格讲得还不够,宣传还不多,以致于逐渐淡薄了。我们需要更多地到史公祠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和膜拜,惊醒和焕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忠义气节。

“梅岭遥思忆史公,赴难慷慨血殷红。衣冠冢侧银杏立,寒日依然送烈风。”这是我出园后,口占的一首小诗,用以表达我对史公永远的崇敬和仰慕。

 

 20171220日凌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