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骄傲”一把(续)
(2021-02-11 10:07:15)我也来“骄傲”一把(续)
章
十六、我退休之后,为老家做了4件大事。
退休后,我也为老家办了4件大事。当然,这与历代先祖筚路蓝缕,开疆辟莱,平整良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规划村庄,建造祠堂、庙宇、前后街、桥梁、大坝,兴办学堂等等壮举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之所以记上这一笔,不是要炫耀自己,而是要对我的后人起点示范作用,让他们来日也要尽可能地为老家办点实事,也不忘祖。同时,也给瀛洲章氏后人留点评说的真实史料。
1、主编《徽州古村落——瀛洲》一书。2002年1月8日,我那时已经退休了,特地去原工作单位派车,邀请县文化界部分知名人士——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邵之惠、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洪树林、县文管所所长方玉良、县旅游局副局长章恒全,考察瀛洲村历史文化遗存,请他们写文章,拍照片。同时,我打电话请北村程光宪老先生也来瀛洲,与大家一起考察。程老先生当时是全县古诗词翘楚,又工于金石、书画。那天中餐,是村委会招待的。后,除个别人外,都写了文章,章恒全是我县著名摄影家,他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我将这些文章和照片,编入《徽州古村落——瀛洲》。徽学研究专家、省建设厅教授级高工罗来平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来绩溪调研,我请他到瀛洲看看,并为此书作文。我还请副省级离休老干部、曾任徽州地委书记的白鲁克同志题写书名。期间,我写了几万字的文章,又请在村、在县城的文人也动手撰写。我申请了内部书号,于2003年5月付印。《徽州古村落——瀛洲》一书,图文并茂,彩照120余幅,文字16万,印了1500本。这是宣传瀛洲村历史文化的开端。我是该书的主编,对书中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修改,主要是纠正错白字。罗来平先生是学工的,他写的《瀛洲行》,文字上我有较多修饰。
2、为收回瀛洲章氏宗祠出了大力。章祠解放前由登源乡公所占用,解放后先是瀛洲供销社,后是瀛洲粮站。粮站在横川建了新房后,扬言要出卖章祠。2002年4月,我因事回瀛洲老家,章建辉村长找到我,并将章氏宗祠的土改证复印件给我,问我能不能收回章祠。我答复回县看看。我先找到县财政局局长,他回答全县祠堂庙宇等无益公产,土改时由县政府收归财政所有。我不“死心”,就找法律依据,终于找到最高人民法院于1957年4月29日以法研字第7995号文件,对河北省高院请示的批复:《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祠堂房产的产权不宜确为一人所有,也不宜收归国有,而应指定适当人代管”。最高法院的《批复》,属司法解释范畴,有法律效力,这个我懂。据此,我以个人名义致信当时的县委书记彪明满和县长赵敏生,要求粮油部门将章祠归还瀛洲村委会管理,并附上土改证和最高法院批复的复印件。县领导很快在我的信上作出批示。6月下旬,分管副县长罗晓锦在旅游局局长周小红和瀛洲乡分管副乡长吴雪芬陪同下,去瀛洲粮站,要他们尽快搬出。我又于2002年7月12日,以村委会名义,致函绩溪县粮食局,这是最后“通牒”(此函载《徽州古村落——瀛洲》第187—189页)。章祠的钥匙,不久就交到了建辉村长手里。我长期在法院工作,累积了大量法律文件,这是我的优越条件。如果找不到这个文件,事情就难办得多。
3、请老省长王郁昭同志为瀛洲章氏宗祠题写匾额。我在谋划收回章氏宗祠时,就考虑要请一位德高望重者为章祠题写匾额。我在职时,曾到滁州瑯琊山庄出席全省行政诉讼法研讨会。“瑯琊山庄”是座宾馆,坐落在深山里,是供作家写作时住宿。“瑯琊山庄”4个字是王郁昭同志所写。王郁昭同志是我的老上级,后任京官时也有联系。我先写信给他,请他写“章氏宗祠”4个字。他多次打电话来,以不是书法家为由,一再婉拒。我不依不饶,坚持己见,并指出滁州“瑯琊山庄”、郞溪“凤凰宾馆”都是他的手笔。他哈哈一笑,终于写来“章氏宗祠4个大字和“王郁昭”3个小字,并在名字下面盖了阳刻、阴刻两颗私章,于用挂号信寄来。接着,我请朋友设计,请漆匠制作,又募捐。章氏宗祠这块匾额,可以说是我一手办了这件大事。2008年5月20日,王郁昭老省长偕夫人贾粹华到黄山参加旅游节后,特地到绩溪来看我。次日上午,我请他到瀛洲看看章氏宗祠。在省、县有关领导陪同下,王老省长夫妇参观了瀛洲章氏宗祠。在“章氏宗祠”匾额的前面,王老省长还和当时在场的章姓人合影,可惜拍照的挂职副县长汪华没有将快门键掀到底,照片显不出来。后来收入章氏族谱的照片,是打字员根据我的意见PK的。族谱编委会的照片,是章恒全分2次照的,一次在村,一次在县,也是PK的。王郁昭于2016年7月17日因病逝世于北京医院,享年91岁,十八届7 位常委和胡、温等历届常委12人送了花圈,这是对王郁昭同志在担任滁州地委书记期间,坚决支持小岗村农民“大包干”,推动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肯定!王老省长现已作古,章氏宗祠这块匾额,已成为文物。《瀛洲村志》公然没有这块匾额的彩照,我感到愤慨!章飚写的“清忠”匾额,钱是他自己掏腰包的,设计、制作也是我一手承办的,《瀛洲村志》也没有这块匾额的彩照,我深感遗憾!1月22日上午,村志编委会顾问章鲁文、主任章本修上门来,我向他们提到,村志上没有章氏宗祠匾额的照片。他们也很吃惊。后,章鲁文又发微信给我,说他们有责任。我回复:责任不在你们!
4、由我牵头编修《瀛洲村章氏宗谱》。2006年4月1日,渭尧打电话给我,说杭州本型看到《徽州古村落——瀛洲》一书后,偕儿子回老家祭祖,并捐了点钱,他与汪明商量,明天中午请本型父子在绍雄继子开在下村头的龙山大酒店吃餐饭,叫我也去。我告诉渭尧,本型早与我联系了,我明天来见见他们父子俩。我又要渭尧叫村长、支书也参加。支书是客姓人,为了方便工作,多次开会,我都请支书与会。次日上午,我搭早车去瀛洲,下车后,在马路上看到渭尧、汪明从上村走下来,我就在路上等着他俩,并与他俩商量,我说今天开个会,将渭益、基丰也叫来,编修瀛洲章氏族谱。他俩齐声称好。我又告诉他俩,我先将纸角送回家,再去通知基丰、渭益。我将装纸角的蛇壳袋送回家后,先叫基丰,再叫渭益。渭益做事去了,稍后才到会。会议就在龙山酒店大堂里召开,到会的就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人,本型父子只和大家见个面,没有与会。会议由我主持,我开门见山,编修章氏族谱,成立编委会,我意见由渭益担任编委会主任,渭尧、汪明、我、建辉、基渊、基丰等担任副主任,以及编委会成员(编委会副主任和成员均按辈分排列);由基丰担任主编。渭益来了之后,我又重复一遍。与会人员一致同意。我还在会上表示,编修族谱,主要靠在村的退休人员,我做做校对工作,积极参与向外地的村人及住在县城的村人募捐。编修族谱随即启动。捐助的大头,是广州的旺维1万元,合肥的慕维(章飚)5000元,杭州的本型偕夫人4000元,上海的熙康2500元。本型是我的来头,旺维、慕维、熙康是我写信或打电话联系他们的。旺维捐助1万元,是我开口的。15年前的1万元,相比于今天的1万元,那是完全不一样啊!这几位捐助多的宗亲,后来作为顾问印在族谱上。住县城瀛洲人的捐助,每一家我都上门过。族谱分上下卷,上卷用繁体字,下卷用简化字。初稿编成并打印后,交我校对。上卷转抄民国草谱,古字和生僻字多,我有《辞海》,一般字能找到,但我不懂拼音,打字员文化水平低,但他懂拼音,所以初稿的空白处,既要写上字,又要加上拼音。我日夜兼程,血压急剧上升。我原来血压正常,由于校对用脑过度,血压逐步上升至180/100MMHG。医生嘱咐立即停止工作,并服降压药。校对工作被迫停止,上卷只校对大约三分之二。族谱能够顺利编成和发行,村人是出了大力的。这里要指出的是,写村志,就是写村史,也就是写人+事,越具体越好。瀛洲章氏宗谱编修启动时间是2006年4月2日,村志上写“2006年春”(见《瀛洲村志》第42页)。如此写法,说轻点是不负责任,说重点是别有用心。尽管如此,我还不想对其“嗤之以鼻”。
我之所以能够为老家做了4件大事,这是利用我的有利条件和人脉关系。当然,任何人既有优势一面,必然也有劣势一面,只不过是比重不尽相同而已。我能做到的,他人不一定能做到;他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这是常识。
我在县城舒家巷建了房子,大门朝东,因为瀛洲在县城之东,所以门楣上嵌了4个大字:“东望瀛洲”,邵之惠先生书写。这有出典,典从何来?1992年6月1日,我趁在山东栖霞办案之机会,参观了全国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庄园——当地称为“牟氏庄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客厅悬挂许多匾额,其中一块是“西望公安”。导游小姐介绍园主是湖北公安县人,公安县在栖霞县之西,所以写了此匾,这是他的家乡情结。显然,“东望瀛洲”,这也是我的家乡情结。
今天,是农历庚子(鼠)年除夕。明天,是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一。在此,我祝网友、瀛洲村人,以及我的家人,牛年大吉!
2021年2月1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