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律诗创作如何对仗

(2017-07-20 10:25:11)
标签:

文化

诗词

图片

历史

宋班胜

律诗创作如何对仗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一、对仗的基本要求

对仗的情况深入考察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就其最基本的要求至少有以下几点:

1.对仗的两句字数要相同;2.对仗的两句平仄相反;3.对仗的两句中各相对应的字词的词性相同;4.对仗的两句最好没有重复的字词;5.对仗的两边意义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以上几点大家都应该很好理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第三点词性相同,因为现实中很多人容易在这上面犯错误。对仗中所使用的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8、虚词9、代词。至于具体到对某个字词进行以上的归类,想必对大家来说都不是难事,只需要多思量一下就能想清楚,这个词性相同的要求还只是一个很基本初步的要求。

二、律诗的各联的对仗

1.中间两联对仗: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一般用要求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2.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通常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3.尾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4.少于两联的对仗: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例如:李白的“塞下曲(第一首)”

5.长律的对仗: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三、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在这里给大家挑一些重要的谈谈。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还可分为天文、时令、地理等等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注意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4.流水对

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附:

律诗绝句平仄格律入门四问

 

1.平仄如何判断?

如果以现代汉语发音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但古韵的平仄划分稍微麻烦些,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即是现代发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现代发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现代发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在现代发音中分布在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这可能会给我们掌握平仄带来困难,没关系,先了解相对简单的新韵,培养兴趣,也好过完全不懂嘛,有兴趣的,可以再深入自学,掌握平水韵等知识)。

2.平仄有什么用?

诗词是一种有韵,有节奏感的文学体裁。韵,通过韵脚来实现;节奏,则是靠平仄来实现的。简单来说,平声长,仄声短,就会组成诗句发音的强弱长短变化,从而形成节奏。

举个粗浅的例子:你拿根筷子敲杯子,如果只是单一的节奏,相同的轻重,“叮叮叮叮叮叮叮”的一直敲下去,那简直就是噪音。而如果你能敲出轻重和长短的变化,“叮叮咚咚叮叮咚”的敲,显然就会悦耳得多,这就是节奏的魅力。

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完备之后,就成为了科考评判的一把极其好用的标尺。考生的答卷,最后都要写诗一首的,其重要性就和当今高考语文最后的作文一样。文学创作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加之又是应试之作,要写得文采飞扬,灵感闪现是很难的,要在众多应试诗章中评判优劣,实在是又累又难的事儿。有了平仄格律,至少就能让大家在统一的“跑道上”展现才学,并且可以先从格式体制上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减轻考官的工作量。

此外,古代的诗词,尤其是词牌,都是可以吟唱的。词牌的曲调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只有按照词谱的格律填词,吟唱的时候才不至于别扭。比如在需要拖长腔调抒情的地方,你非要不顾格律填入短促的仄声字,就显然是在为难歌者了。

是不是古诗都必须讲平仄?

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沈约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规律,开始提出作诗的基本规范即“四声八病”,然后在隋唐时期律诗的平仄规律逐渐定型。隋朝至宋朝逐渐完善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使之成为诗词应用的标准。

所以我们说,近体诗是唐朝以后才逐步完善形成的讲究平仄格律的诗歌,唐朝以前的称为古体诗,也称古风,不讲平仄。

不讲平仄的写诗就算古风?

中国作为有着两千多年悠久诗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平仄格律还没出现之前,诗歌就已经存在上千年了。所以我们不能说不讲平仄的就不是诗歌。

但在近体诗出现之前的古体诗,也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的,要写好,对才气、气韵、语感、谋篇叙事的要求极高,甚至比写格律诗更难。所以,绝对不要自欺欺人地说:“我不懂平仄,写的诗你们就当‘古风’看吧”……

近体诗的九大知识要点

 

1.马蹄韵

近体诗讲究“马蹄韵”,就像马蹄奔跑时的规律——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有规律地发出踢踢踏踏的蹄声。与之相近的是近体诗也以两个字为一节产生音律节奏。

2.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有八句的叫律诗,四句的叫绝句,按字数分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3.近体诗的押韵

律诗和绝句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按近体诗的规律,押韵的末字必须是平声字,不押韵的末字必须是仄声,律绝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

4.近体诗的四种格式

根据首句是否押韵,以及首句第二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律绝分为四种基本格式,即:平起(第二字是平声,首句不押韵)、平起入韵(第二字是平声,首句押韵)、仄起(第二字是仄声,首句不押韵)、仄起入韵(第二字是仄声,首句押韵);

5.律诗的联名

一二句为第一联,叫首联,三四句为第二联,叫颔联,五六句为三联,叫颈联,七八句为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6.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指每一句诗句里,两个字一节,须以平仄交替的形式出现;

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平仄是相反的;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指上一联末句与下一联首句在平仄上相同。绝句体现在二三句这一处,律诗体现在二三、四五、六七句这三处。

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近体诗每句双数位置的文字平仄很重要,须严格遵循上述相间、相对、相粘的规则,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说是一三五不论,但实际上还是要注意不能犯“三连声”或“孤平”等律绝大忌,详见后面8、9两条);所以,严格说起来,只有七律七绝的七字句,每句的第一字可以完全不论平仄,而不会出现“诗病”。

8.忌三连平或三连仄

律诗和绝句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字或仄声字。

9.忌“犯孤平”

即除了押韵的平声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且夹在两个仄声字之间。如五言诗里的“仄平仄仄平”、七言诗里的“仄仄仄平仄仄平“,甚至"平仄仄平仄仄平”都算孤平。

 

 

50个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

 

 

 

http://p3.pstatp.com/large/2ed800017b59ae156337

http://p1.pstatp.com/large/2ee100022a934a092ae0

http://p1.pstatp.com/large/2ee200017afe01c9cbed

http://p3.pstatp.com/large/2ee400017b336d52fe5d

http://p1.pstatp.com/large/2edb00017be6f53fae54

http://p3.pstatp.com/large/2ee200017aff46856628

http://p1.pstatp.com/large/2ee100022a94c5ac20ac

http://p1.pstatp.com/large/2ee400017b3821fe4c0a

http://p3.pstatp.com/large/2ee50000052d3cec17d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