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如何批评小学生

(2012-12-15 21:34:06)
标签:

原创

论文

杂谈

分类: 教育论文

临邑县邢侗街道办犁城小学        程燕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娇惯,个性很强。批评时往往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怎样对其进行合理的批评教育?我就此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上会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导致他们不自觉地犯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批评也成为了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必用的手段。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以我们的体会而言,教师应该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刺伤小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批评学生的前提。高明的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基础之上,让批评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学生的方式,成为一种积极的沟通信号。批评的目的应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揭短、“亮伤疤”、“翻旧账”、“抓小辫子”。俗话说:“箭伤身体,话伤灵魂”。那种话中带刺、语言尖刻、冷嘲热讽、讥讽挖苦、出言不逊、含沙射影、辱骂训斥等侮辱学生人格的批评只会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逆反甚至“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因而教师要切忌。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以一颗挚爱之心引起小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小学生懂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第二、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对错误的小学生,教师不能动辄拍桌子、打板凳,不问青红皂白地对学­进行“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地批评。教师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让批评发出理性的光芒。因为,批评不是威慑和压服,而是指正和说服。盛怒之下的批评可能是粗暴的、武断的、缺乏理性的,而心平气和的指点,就像和煦的春风温暖学生的心灵,像甘甜的雨露润泽学生的心田,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创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只有平心静气,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最终将换来小学生的改过自新。

第三、要注意严而有度。

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要轻重适度。那种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甚至带有“妥协”意味的批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只会让学生面对错误而变得麻木不仁,起不到对其警戒和教育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一般又都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过激、尖刻的批评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批评学生要讲究一个度,做到严而有格,切忌轻重无度。通常情况下,“顺耳忠言”比“逆耳忠言”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找出错误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帮助小学生进步。

第四、要注意灵活性的批评。批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批评时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忌千篇一律 。 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

首先,批评学生要做到因人而异。对疲沓型的学生应采取“严父式”的批评;对内向型的学生应采取“慈母式”的批评;对暴躁型的学生应采取“以柔克刚式”的批评:对反感型的学生应采取“温和式”的批评。对一贯表现好却偶尔犯错误的学生应采取“表扬式”的批评:对知错就改的学生应采取“激励式”的批评;对屡犯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应采取严厉、渐进、反复强化的批评;对性格犟、个性强的学生应采取“商讨式”、“建议式”、“启发式”的批评;对性格懦弱的学生应采取“双向交流式”、“迂回式”“幽默含蓄式”的批评。

其次批评小学生还要做到因地制宜。一般情况下,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下点名批评那些自卑感强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生,而应事后给予个别批评;对于犯了严重错误或犯了具有一定普遍性错误的学生以及那些平时松松垮垮、自由散漫的学生,要在掌握一定分寸的前提下,在公开场合及时地给予严厉的批评。

总之,没有批评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批评是有缺憾的批评。批评应是对小学生的一种激励、关爱、呵护和尊重,而不是对小学生的惩罚、鄙视、出气和打击。批评要讲究艺术,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批评有方、批评有度、批评有情、批评有理、批评有据”,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吴非《致青年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