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牛郎织女》一课反思
(2013-01-10 20:41:50)
今天上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给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牛郎织女》,观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窦老师的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我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民间故事解读的匠心。现就窦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聊反思其教学艺术。
一、聊怎么读故事
窦老师总结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一个问题是疏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第二个问题是研究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三个问题是探讨该篇文章的意义,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样的闲聊看似随意,其实很有艺术性,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一个“聊”字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陌生感荡然无存。
二、聊故事本身的故事。
首先,窦老师与学生聊课文的起始方式,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民间故事叙述方式的训练,也为后面的民间故事创编作了写作上的铺垫。
窦老师总结说,民间故事就是用这些人与人,人与神,人与动物,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故事串起来的。这不但为学生,也为听课的老师们清晰地阐明了民间故事是怎么回事。
在体会人物情感时,利用现场采访的形式聊故事,谈感受,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
三、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最后,窦老师又带着学生一起聊“为什么写”这个话题。在这里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是人间好还是天上好?为什么故事要写男、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又出示了不同版本的牛郎和织女相遇的场景,同学们愉快地坦然地和老师交流爱情这个话题,引出了《白蛇转》、《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民间爱情故事。这使得其“主题教学”的内涵更深刻,内容更广泛了,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这篇课文,而是更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节课教学充分体现的教师的导,先学后导、因学设导、多学少导、亦学亦导,窦老师始终在孩子们的身边,笑盈盈地看着,跟着,参与着,学习着,享受着学生、语文带给她的美丽和收获。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