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阳四塔

(2014-10-26 12:14:19)
标签:

文化

图片

文/曼丽编著

一、 沈阳四塔

     沈阳四塔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敕建的盛京(沈阳的旧称)城外东、南、西、北四座塔寺。据寺内石碑记载:“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东为慧灯郎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遮,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为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护佑 “国无祲灾”、“五福齐来”。

松翠柏之间,掩映着灰色的屋顶,朱红色的柱梁和碧绿的草地让白色的塔身显得格外明朗,若是听闻喇嘛徐徐入耳的诵经之音,便会顿觉白色的塔身异常高大,浮雕的图案顷刻之间也活跃了起来,纷纷眉飞色舞…… 

    东、西、南、北四塔目前仍旧立于沈阳老城区的四个方位,四座塔造型一致,在解放后都曾经过修缮,至今尚保存完整。

     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说,沈阳四塔始建于清代初期崇德八年,竣工于顺治二年。每一座塔有它相应的寺,塔和寺庙同时建成,据碑铭记载:“盛京四方各建庄严宝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 

    有资料记载:“北塔所在的寺庙在历史上佛事活动较多,香火很盛。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东巡时,曾驾临这里礼佛,并亲书‘金镜周圆’匾额。”     四颗佛牙镇龙脚的传说。 

    四塔的建造形式,均为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构成。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间立有两根石柱,从而每面构成三个壶门。石柱上都雕有宝盆和火焰,左右壶门都有高大突起的砖雕雄狮。基座上框之上又起三层砖砌圆坛座。上面即是宝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龛内供神牌,佛龛周围镶琉璃的云珠。塔身之上为十三层相轮,再上为塔刹,由铜铸仰伏宝盖、日、月、宝珠组成。宝盖之下悬风铎。 

    “有塔必有寺。”齐守成说,“这是当时的规矩,因为建了塔,就要有人看管,所以在每一座塔的旁边分别建了寺庙,寺庙中的僧人负责看管。” 

    四塔中,只有北塔保存最为完整。北塔所在的寺庙坐北朝南,前卫山门三楹,硬山式,灰瓦顶,门和柱为朱红色,檩枋彩画。 

    门内东西为钟、鼓楼(现已毁),往北是天王殿三楹,内塑四大天王和弥勒、韦驮像。殿北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五楹。 

    正北为大殿五楹,建在高台上,歇山式,灰瓦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垂脊上有走兽,殿外四周出廊,檩枋彩画,非常壮观。殿内塑有天地佛,日光、月光菩萨和八大菩萨,墙面上绘有密宗壁画。

 1.沈阳北塔法轮寺

http://s6/mw690/002EEDnJzy6N71fnMoZ25&690


    北塔法轮寺兴建于1643年(清崇德八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竣工。1778年,清乾隆皇帝东巡时曾驾临法轮寺礼佛,并亲书“金镜周圆”匾额。并由乾隆皇帝亲书“护国法轮寺”匾额,至今保存完整。

2.沈阳西塔延寿寺

     

http://s3/bmiddle/002EEDnJzy6N71iIZmG52&690

    西塔延寿寺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仲春,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仲夏告竣,是当时绕盛京城东、西、南、北四塔之一。据寺内碑文记载:“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震四方,护国安民,保护“国无?灾”,“五福齐来”。

乾隆皇帝曾为四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为"慈育群灵",延寿寺为"金粟祥光",广慈寺为"心宏彼岸",法轮寺为"金镜周园"。

3.沈阳南塔广慈寺 

http://s11/mw690/002EEDnJzy6N71l9wWSea&690

沈阳四塔之南塔

位于沈阳市东陵区南塔街与文翠路交汇处东北角。1985年3月15日公布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南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代崇德八年(1643年)。据碑铭记载:"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南为普安众庶,名日广慈寺。据《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记载:广慈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二座、寺南塔一座、山门三楹……。四塔的建造形式,均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构成。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间立有两根石柱,从而每面构成三个壶门。石柱上都雕有宝相花、西蕃莲等纹饰。每面中间壸门置砖雕宝盆和火焰,左右壶门都有高大凸起的砖雕雄狮。基座上框之上又起三层砖砌圆坛座。上面即是宝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龛内供神牌,佛龛周围嵌流丽的云珠。塔身之上为十三层相轮,再上为塔刹,由铜铸仰伏宝盖、日、月、宝珠组成。宝盖之下悬风铎。

4.沈阳东塔永光寺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塔街与长安路交汇处,西临南运河。2003年3月20日被立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四塔之东塔

东塔建于清代崇德八年(1643年),是历史上沈阳八景之一,名曰:“东塔春耕”。据《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记载: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二座、山门三楹。寺东宝塔一座,禅堂僧房二十四间。而后乾隆皇帝还为四寺题写了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为“慈育群灵”。现东塔还健在,而永光寺则无存。

东塔于1985年修复,辟为景点。以东塔为中心建成一个长130米,面积1.6万平方米的园区。游园周围新建了与古塔相协调的明清式围墙和大门。园内修复了两座碑亭,铺装了仿清砖板路,栽植了苍松翠柏,具有庄严肃穆、古香幽静的特点。

东、南、西三塔相继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复,西塔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时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四塔四寺中,仅北塔法轮寺保存完好,东塔永光寺、南塔广慈寺现仅存白塔,西塔延寿寺于1998年复建。

沈阳四个塔距离故宫的距离是相等,大致5里地。

二、四塔传说一:

    相传原来沈城边的一条河里有一只千年乌龟精,大概老实的时间久了便耐不住寂寞,呼风唤雨的举动严重威胁到附近沈城百姓的生活。事已至此,东海龙王只得向玉皇大帝求援,终于把托塔李天王给求来了。李天王将手中的宝塔化作一条龙,骑在了乌龟的身上,称此举可镇住它三百年。那三百年之后该怎么办呢?后来,一位喇嘛梦见佛祖给了他一个装有四颗佛牙的小盒子,说只要将这四颗牙齿放在龙脚上,此地便可以风调雨顺。喇嘛醒后对皇上讲了这个梦,皇上立即在沈阳城的四周修了装有佛牙的塔来镇压龙脚,也就是这东西南北四塔,从此沈阳果然成为久负盛名的福地。四塔传说二: 传说清朝初年,沈阳大旱,人们天天求雨可一点用都没有。当时的皇帝皇太极无奈之下只好贴出皇榜,悬赏能解大旱的能人。就在皇榜贴出的第六天,宫外来了个喇嘛,他揭了皇榜,告诉皇太极说,汉朝蔡伦造纸时,造好的第一张纸被玉皇大帝收去,后来文殊菩萨让人把这张纸借过去看,送还的时候纸被风吹到了人间,如今正飘到盛京上空,所以才遮挡了风雨,造成干旱。 喇嘛说,解决之道就是,在城的四角修上四塔,镇住宝纸才能解除旱灾。于是,这四塔四寺就成了沈阳的宝贝。西塔:无数个寿字,寿文化在那个时刻深深刻入脑海,虽然是惟一一座拆除后重建的塔,但因为地处沈阳站附近,同时又有一个著名的朝鲜族商业区以西塔而命名,西塔成为现在四塔里最具特色的一个。南塔:与西塔异曲同工,知名自然是因为附近那铺天盖地一般蔓延的鞋城,还有庞大的日杂市场,以及远近闻名的烧烤小吃巷子。相传南塔广慈寺中供奉的“千手千眼佛”,本是一位皇帝的三公主,美丽与善良并存,人称善公主。东塔:东塔上长出的枝丫曾经长期困扰着这座古塔,没有寺庙的守护,这座塔生存在东塔公园里。据传,上世纪20年代初期,张氏父子建造东塔机场,飞机起飞的时候高度低,时常擦碰掉东塔的塔顶,后来重建的时候才补好。北塔:北塔的保存最为完整,佛事也更频繁,至今仍有。塔与庙不时小修小补,塔身上还绘有一双眼睛。

三、四塔传说二:

     事实上,史料上已有记载,现如今的沈阳四塔为皇太极所建,而其真实的目的着实为保佑大清平安。至于乌龟精只是百姓们设想出的怪物形象,用以形容自然灾害,所以,如此传说,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笑谈,并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于是,不能再称其为传说的传说接踵而至。

     第一种说法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清王朝国力正在日趋增强,直取明朝的整个江山指日可待。为了确保清入关后盛京地区的长治久安,皇太极便敕建了盛京城外的四塔寺,以祈求平安,所以四塔寺名称前面都冠有“护国”字样。

     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给清太宗皇太极祛病。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在盛京皇宫端坐无疾而终,这是历史的记载。

     按照这种说法,皇太极生前似乎没病,其实从《清实录》等有关史料的记载看,皇太极的身体还是有病的。有人将记载皇太极生前“偶染微恙”等生病情况的史料列成了一个长表,来说明皇太极并非无疾而终。

     为了给自己消灾祛邪,确保龙体万寿无疆,皇太极曾于生前投巨资维修盛京周围的各寺庙。到了崇德八年又下令敕建了盛京城外的四塔寺,所以四塔寺中的西塔专门题意为“虔祝圣寿”并名之曰“延寿寺”。

     四塔四寺暗合四象

     四塔建立的原因众说纷纭,清代沈阳文化名人缪东霖的名著《陪京杂述》曾记载:“按沈阳建造之初,具有深意,说城内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像是两仪,四塔是四象,八门像八卦,郭圆像天,城方像地。角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像天罡,内池七十二像地煞,角楼敌楼共十二像像四季,城门瓮城各三像二十四气。”

     齐守成解释说:“这就是有关于八卦的说法,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元是指盛京城内的中心庙,古代的建筑讲究对称,都找中心点,当时这个中心庙就是盛京城的中心点,现在也还有,就在故宫的后面,刘老根大舞台对着的那条胡同,这座小庙原来叫忠庙,忠庙两个字竖着写,于是就被看成了中心庙,后来就叫开了。”

     “皇太极刚入沈阳的时候,先修宫殿,那时就有了这座中心庙,整座城市的建筑物都是以它为中心对照着建,这也就是所谓一元生两仪中的一元;而故宫两侧的鼓楼和钟楼正是所谓的两仪,当然,现在钟楼和鼓楼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公交车站的地名,鼓楼里面的鼓早就已经腐烂衰败了,钟楼里的钟现在还在故宫里收藏,就在十王亭那里。”

     “而所谓的两仪生四象,四象即指东西南北四塔,这四座塔距离中心庙的距离大概均等,都是五里远;四象生八卦,其中的八卦就是沈阳城内的一些门,比如说抚近门、怀远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再加上一些边门,盛京城俯瞰下来,其实是一枚大钱的形状,外圆内方,四个点就是四座宝塔,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示着盛京城财源广进,是块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

     虽然这是清代的文字记载,但齐守成说,仍旧是人们赋予沈阳四塔的一种不甚确切的说法,因为从中心庙到钟、鼓楼到四塔再到这些城门,相隔着好多年的时间,因此并非皇太极所为,也并不是皇太极的初衷所在,尽管如此,却仍旧是预示着沈阳是一块风水宝地。

四、  四塔与辽代宝塔有何不同?

     在沈阳,除了四塔之外,还有崇寿寺白塔和现塔湾处的无垢净光舍利塔。齐守成说,这也是很多人混淆东、西、南、北四塔的原因之一。

     原沈阳的白塔现已拆除,旧址筑起白塔小学,它与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同为辽代的宝塔,而东、西、南、北四塔则是清代的塔。“从形状上看来,辽代的塔和清代的塔可以很明显的区别。辽代的塔是密檐八角形塔,而且人可以进到里面去,塔身有楼梯,而且分别供奉着一些舍利等,‘舍利’是古印度梵文之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最初是指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形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辽代的塔有地宫,早些年曾经出土了一些文物,地宫里面还有很多精美的壁画……”“但是清代的塔就完全不一样,现在的沈阳四塔过去被老百姓称为大肚子白塔,形状跟辽代的塔差距很大,而且人无法进到里面去,更不要提什么地宫,所以说很多流传关于说沈阳四塔下面压着什么什么的都是混淆了辽代的塔的概念。其实沈阳四塔的塔肚子上面也有个小的开口,表面上看是死的,但是可以打开,里面供奉着佛龛还有一些粮食等贡品,但是地宫是没有的,所以说里面应该也没有什么珍稀出土文物可言。 

     齐守成说,与沈阳四塔同期的这四座寺庙均为喇嘛庙,建塔意味着保佑国家平安,而喇嘛庙则是当时最为皇室信奉的,“在满蒙联姻后,因为蒙古人信奉喇嘛教,所以久而久之,这便也成了满族人所信奉的宗教,这也是沈阳四塔形成源头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四塔传说三:

沈阳是块风水宝地

“沈阳城也会发水、地震吗?”“不会。”  “为什么呀?”  “因为沈阳城下有一只乌龟,沈阳的四角有四塔,这四塔就是龟的四个脚,下雨、地震的时候乌龟会托起沈阳城,所以沈阳是福地呀!”  特别喜欢这个传说,当爷爷奶奶用慈爱的笑容讲出这个故事的时候,在我们还天真幼稚的心上,就像感受到冬日的阳光一样温暖和安心。  沈阳的四塔四寺,就这样带着民间赋予的善意而富有创意的光环,流传在一代又一代沈阳孩子的心上。

七、四塔传说四:四塔四寺诞生的传说

  先说特别有群众基础的第一个故事:相传原来沈城边的一条河里有一只千年乌龟精,大概老实的时间久了便耐不住寂寞,呼风唤雨的举动严重威胁到附近沈城百姓的生活。事已至此,东海龙王只得向玉皇大帝求援,终于把托塔李天王给求来了。

  李天王将手中的宝塔化作一条龙,骑在了乌龟的身上,称此举可镇住它三百年。那三百年之后该怎么办呢?后来,一位喇嘛梦见佛祖给了他一个装有四颗佛牙的小盒子,说只要将这四颗牙齿放在龙脚上,此地便可以风调雨顺。喇嘛醒后对皇上讲了这个梦,皇上立即在沈阳城的四周修了装有佛牙的塔来镇压龙脚,也就是这东西南北四塔,从此沈阳果然成为久负盛名的福地。

关于四塔镇妖的传说,还小范围地流传着其他版本:传说清朝初年,沈阳大旱,人们天天求雨可一点用都没有。当时的皇帝皇太极无奈之下只好贴出皇榜,悬赏能解大旱的能人。就在皇榜贴出的第六天,宫外来了个喇嘛,他揭了皇榜,告诉皇太极说,汉朝蔡伦造纸时,造好的第一张纸被玉皇大帝收去,后来文殊菩萨让人把这张纸借过去看,送还的时候纸被风吹到了人间,如今正飘到盛京上空,所以才遮挡了风雨,造成干旱。  

喇嘛说,解决之道就是,在城的四角修上四塔,镇住宝纸才能解除旱灾。于是,这四塔四寺就成了沈阳的宝贝。

  故事总是让人看过开心,不过故事里沈阳脚下镇住的还真是卧虎藏龙,又比如那塔湾舍利塔下镇住的恶龙,可见古人对塔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崇敬清朝的皇太极,也是如此崇敬着塔和寺。

七、四塔传说五:四寺分别供奉不同的佛

  据记载,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仲春敕令修建四塔四寺,以沈阳古城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方各距中心庙2.5公里左右的地方修建四座寺庙,即东塔永光寺,取义“慧灯普照”;西塔延寿寺,取义“虔祝圣寿”;南塔广慈寺,取义“普安众庶”;北塔法轮寺,取义“流通正法”。

  民间的流传是,当年的皇太极听信了喇嘛大师“建四方白塔可使国家统一”的游说,于是四塔均采用了相似的白色圆肚实心砖砌喇嘛塔风格,塔高24米,占地225平方米,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

  清代沈阳文化名人缪东霖在《陪京杂述》中记载:“按沈阳建造之初,具有深意,说城内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像是两仪,四塔是四象,八门像八卦,郭圆像天,城方像地。角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像天罡,内池七十二像地煞,角楼敌楼共十二像四季,城门瓮城各三像二十四气。”于是,后代有了关于沈阳城在易经中的相对应说法。

  除了四塔之外,当时也一同修建了四座寺庙,正应了老本《西游记》里唐僧的那句名言:“有塔必有寺”,有了这样固定的生活经验,也就难怪他一次次落入那些假冒寺庙的妖精手中了。

  当年的四座寺院建筑格局也基本相同,坐北朝南,进门即见天王殿,殿后五楹大殿,东西各有配殿,四寺分别供奉不同的佛:东塔永光寺供奉“地藏王佛”;西塔延寿寺供奉“长寿佛”;南塔广慈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北塔法轮寺供奉“天地佛”。

八、四塔传说六:塔背后的美丽传说

  在如今的沈阳,你可能不知道以上所讲的传说和历史,但是你一定知道四塔,因为它们在沈阳早已成为一个地标、一个地域,甚至一种生活。  在四塔附近的区域,有以它们名字命名的街路,有用它们冠名的公园,甚至还有著名的商业街和机场,因为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四塔依旧保持着知名度,岁月的魔力有时候很难说清。

  经过大约20多年前的那次维修后,四塔四寺重新出现在沈阳的四方,曾被拆除的西塔在其原址重建。

多年前记者去过西塔,第一次看见了无数个寿字,寿文化在那个时刻深深刻入了记者的脑海。虽然是惟一一座拆除后重建的塔,但因为地处沈阳站附近,同时又有一个著名的朝鲜族商业区以西塔而命名,西塔成为现在四塔里最具特色的一个。

  与西塔异曲同工的是南塔,知名自然是因为附近那铺天盖地一般蔓延的鞋城,还有庞大的日杂市场,以及远近闻名的烧烤小吃巷子。在嘈杂热闹的街市中,南塔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矜持,超然世外,望着眼前这一切的风云变化。

  相传南塔广慈寺中供奉的“千手千眼佛”,本是一位皇帝的三公主,美丽与善良并存,人称善公主。

  有一次,皇帝得了急病,神医说需要公主的一只手和一只眼入药,大公主和二公主都纷纷后退,却是这最小的三公主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手臂和眼睛。后来,痊愈后的皇帝请求如来佛封这位善良的独眼独臂三公主为“添手添眼佛”,不巧的是传话的鹦鹉学舌失误,把“添手添眼佛”说成了“千手千眼佛”,于是三公主的身上长出了一千只眼睛和一千只手。这之后,民间也开始供奉善良的三公主,据说这位公主可以治病救人,正应了南塔“广慈”的原意。

  从南塔向东,一路繁华散尽,东塔上长出的枝丫曾经长期困扰着这座古塔,没有寺庙的守护,这座塔生存在东塔公园里。据传,上世纪20年代初期,张氏父子建造东塔机场,飞机起飞的时候高度低,时常擦碰掉东塔的塔顶,后来重建的时候才补好。历史如何不得而知,倘或真是如此,人们可能更想知道,当时的飞机是不是足够结实。

  相对来讲,四塔中北塔的保存最为完整,佛事也更频繁,至今仍有。塔与庙不时小修小补,塔身上还绘有一双眼睛。从1985年开始,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在寺内建立了碑林,沈阳境内发现的各种石碑几乎都被收集在这里,到现在已经有些拥挤,那些铭刻下的已经模糊不清的文字,无不讲述着自己认为重要的故事。

走进西塔,第一次就会看见无数个寿字,寿文化深深刻入了人们的脑海。虽然是惟一一座拆除后重建的塔,但因为地处沈阳站附近,同时又有一个著名的朝鲜族商业区以西塔而命名,西塔成为现在四塔里最具特色的一个。

  与西塔异曲同工的是南塔,知名自然是因为附近那铺天盖地一般蔓延的鞋城,还有庞大的日杂市场,以及远近闻名的烧烤小吃巷子。在嘈杂热闹的街市中,南塔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矜持,超然世外,望着眼前这一切的风云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