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的“艰苦奋斗”都去哪儿了?
(2014-10-03 18:09:49)
晚上独自去食堂吃饭,为数不多的独处,给了我许多观察的空间。我买了一份1元蔬菜,一份2元蔬菜,一个特色饼0.7加一碗黑米粥0.5,猛然联想到已经有好久吃饭没有控制过价格了。看了看同桌的一个陌生女孩,一份1元蔬菜加两条小黄鱼,一棒玉米,一碗黑米粥,非常精致。转过头,见邻桌的男生,一份2元菜,两个大白馒头,外加一碗清粥,边吃饭边浏览着手机……
我穿梭在食堂中,看着同学们的饮食,十一期间,留校的很多人都是比较节省的,并没有追求太多的荤腥和口味。我相信大部分的他们是离家稍远或者家庭情况很一般的,没有选择回家休息或者外出旅游,继续在学校里艰苦奋斗。我慢慢地去想,其实我家里的条件也很一般,可自己却为什么离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状态越来越远,是否受从众心理影响被同化掉?
的确,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迈进大学后就逐渐丧失了高考的那股子拼劲,这其中也不乏贫困生。究竟是为什么?前几天和西北民族大学的同学一起批改自动控制理论的作业题,他不断地说“气死我了”“简直不敢相信”“作业做得没有我们学校好”“真是不敢想象”之类的话,让我十分地惭愧和汗颜。这些作业题的质量其实在我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足可见我这个青蛙已经被温水煮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恶劣。大学生群体中,富二代和特困生毕竟还是少数,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庭。这些家庭有着略微偏低的收入,对子女的学习和前程极为关注。然而他们的骄傲们呢?
可能在9点多起床后匆匆买上两块一个的饼,可能在教室的中后排玩着手机,可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周末和女朋友吃哪个团购,也可能在疯狂地抄着作业。在做这些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寒窗十年挥洒过的汗水,有没有想过远在他乡奔波生计的爹娘?在做这些的时候,我是彻彻底底地忘记了这些问题,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求学的那份初衷。这种忘记的速度让我感到害怕。
求学两个字的真谛,在于“求”。学识和见解不是张口便来的,而是需要学子们赤城地追求之、不懈地追求之。这其中必定有着“苦”,有着“韧”,有着“坚持”,有着“奋斗”。学生时代还是要单纯一些,要把“艰苦朴素”作为常态。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教育应该让人回归单纯,因为单纯的人,才能对自然、对科学怀着纯粹的求知欲、探索欲,才会迸发无限的潜力和智慧。
并不是所有不追求学术的孩子都颓废虚度。也有一些“艰苦奋斗”到其他领域的大学生。许多的大学生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周末、节假日出去做些兼职,一些大学生参加学生组织赶着开展学生活动,另有许多人忙着社交和包装(女生居多),五花八门。我们都在说教育制度要改革,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多多锻炼自己。其实现在的我是不够赞同的。锻炼要适度,我们踏上社会的机会有很多,但踏实求学的日子却越来越少。穷学生,穷学生,钱少一点不影响生活就可以,衣服可以少买几件,饭局可以少去几次。还是多过过清贫向学的日子,多把心思放到学术上,找找来时的路。
处级以上干部前阵子忙着学习群众路线,我们这些大学生们也该重温革命情怀,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要知道,知识是最大的财富,学习,且行且珍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