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紧急疏散演练校园安全突发情况处理教育 |
迪力呼玛儿激动地说,“老师,这本来就是假的嘛,干嘛那么认真?”
“这不是演练吗?你们认真演练,在真正的危险中才能从容应对啊。”
“怎么可能,真正地震的时候怎么也不可能这么有秩序的。”
“你们平时不好好训练当然不能有秩序了。”
“可是老师,都提前告诉我们课间操演练了,太假了,一点紧张地感觉都没有……”
好多学生都有这个疑问。听到这里,教室像炸开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起自己的意见来。后来我又和几个班主任老师进行了交流,也和学校政教相关老师进行了咨询。经历过了大大小小的应急演练,许多人都会在心底里有一种“放松”的意识,觉得演练轻车熟路,丝毫无法紧张起来。而且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建议演练要有一定的“突发性”,不能提前告知。因此我也不觉萌生一个疑问:应急疏散演练到底需不需要提前告知学生?
16点25分,参与演练的消防官兵和各班师生向国旗下集中,相关负责人从部门协调情况、各班撤离秩序、人员引导方式三大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要求,介绍了火灾基础理论知识、防火灭火常识、如何在烟火中逃生自救及拨打火警注意事项等消防安全知识。晚8点30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消防电影《逃出生天》,班主任老师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消防安全教育。学生观影后写出心得感想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交流。
整个过程分为演练前布置、演练中指挥、演练后总结三大步骤。既全面系统又兼顾细节,保证了活动安全、顺利的进行。我第一次经历时觉得安排得当又科学。现在看来,演练有极大的“排练”之感:学生和指导老师提前是知道“火灾”发生时间的,这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首先是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考虑。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参加过演练,也不知道相关逃生知识,那么听到警报响后,很可能会不知所措。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他们会更多地表现出惶恐、慌乱,增加了踩踏事件发生的几率。另外,一时间的大脑空白是否还会造成“盲目跳楼逃生”的恶劣后果?这些都不好说。演练的目的是为了在危险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如果为了避免危险反倒徒增危险,就太不值当了。
其次是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自古以来,我们传授知识采用最多的就是“填鸭式”教育。老师把知识归纳好,按部就班地讲授给学生;学生正襟危坐,课上认真记笔记,课下用心背诵知识点;考试时候以卷面的形式呈现作为检验。老师习惯了这种方式方法,学生也很习惯。所以我们安排逃生知识学习的时候也保守的先进行“科普”,让学生“熟记于心”,再进行实践“考试”,最后进行总结。
捋清楚这两层原因,提前通知学生的做法也合情合理了。至于怎么解决演练对象出现的“疲沓心理”,我的建议是区分人群,不同对待。新生的演练一定要遵循先布置再操作的原则,老生的演练可以选取适当人数的班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突发”演练。至于怎样的人数和范围算作合适,则要因教学楼的布局和生源质量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