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可能我有些“自大”了,以自己现在的水平,连基础这关都没过好吧,何谈瓶颈?
好久之前就想写写这方面的东西,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今天郭主任委托我给他培训个“信息员”,让我那种“名不副其不实”的愧疚感再次涌现出来,我才决心整理下思路。还清楚地记得旭然在济南车站送我时,我拉着她的手,很焦虑地问她,“新闻怎么写”,好像就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
刚来新疆写的第一篇抵达服务地的新闻,我憋了好久。但是没办法啊,只能自己动手。后来新九给我看,改了很多,对文章的评价是“四不像”,既不能说是“纪实新闻”,也不算“实时信息”。这篇新闻怎么写的?百度关键词,学习现有的新闻,找一篇比较合乎规范的,根据模板改成自己的。这就是我在写信息经历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太长了,伴随着二中的几十期简报,伴随着支教团的一些常规新闻,甚至现在我写新闻、写材料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要先查,先学,再动笔。
说它是坏习惯,不是没有道理的。通篇看写过的新闻,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一个模子”出来。第一段时间地点人物,第二段事情经过,第三段据悉一下、喊喊口号。直叫人看的胃口全无。克百克小学的那篇新闻是临沛写的,我跟他学了一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于是写新闻到了第二阶段:描述场景和人物多一些,开头结尾要灵活。比如开头可以是“xx天下午学校操场热闹非凡”,中间侧重描写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反映整个大事件,结尾可以多一些“xx同学表示”之类,不一而足。学了这一招,又打发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直到支教团都喜欢跟我开玩笑“xx表示……”。
一次学校的援疆捐赠会,领导请县里的记者莅临。我特地对比她们写的新闻和我作的简报,发现了许多差距,尤其是“照片的角度选用”:有的时候,活动照片尤其是工作照,比文字更能反映问题、吸引读者。这是我第三阶段做的一些探索。查看了新华网、人民网这些主流媒体的新闻,又翻了手头的照片,差距的确不是一点两点的。二中许多活动是袁玉龙老师负责拍照,我看了他给我提供的照片,发现数量虽不多、但质量很高,能给大家带来视觉冲击,实现场景重现。慢慢地我明白了,一个活动,咔嚓咔嚓拍一堆照片并不一定好,关键是要有能用的,从多种角度反映活动的。主题班会要有老师讲的、学生听的、师生活动的、学生交流的、全景。这几个方面兼顾好了,就ok。
一二五的时候,支教工作过于平淡,新闻没法写了,策划组织大家办几个活动,比“为活动而活动”更可笑,是“为新闻而活动”。那一段时间,我思考了新闻的视角。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见解。支教团的好多事情,都是和服务地老师、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参与,单单写支教团,常常无从下笔,感觉落脚点太小。绞尽脑汁想了好多的办法。元旦晚会表演了几个节目,我们的角度是“支教团融入服务地同庆元旦”;冬季长跑当记分员,我们的角度是“支教团助力校园活动谈奉献”。那一段时间,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成就感,只是有些“小聪明”的感觉。
县二小航模“千人放飞”现场,流程颇多,升国旗、表演《感恩的心》、诵读《少年中国说》、校际间联谊等等,达20个之多。写这篇新闻我非常头疼,因为自己抓不到重点。后来起了个题目《红领巾心向党·中国梦我的梦》,从此成了“标题党”:运用对比来衬托内容。还有一些情况下可以加小标题,或者起新颖的标题。这样子的新闻采用率确实会变高。看一些十佳新闻评选之类的,有时候文字不多,但亮点突出,很多都是在新闻标题上出彩。但我的水平只能是标题上微亮一下,到内容了还是平平,枯燥乏味。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无病呻吟”之感。明明白白一句话的事情,啰啰嗦嗦上百字。
后来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会思考新闻写作的价值,尤其是看到有些志愿者网站后面的点击量时,真的比不上私人空间里的一篇日志或者博客。微信平台、微博、博客,这些自媒体互动和流量比较高,可是说是宣传的好地方。但这些平台的语言看似随意很多,其实要求更高。我现在的水平并达不到。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伊犁晚报》的小新闻比较多,确实感觉到了记者们的文采斐然。他们的文风更活跃,也更朴实,也更容易让人懂,更很少长篇大论,看看他们写的东西,要是自己来写篇新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目前的阶段一定程度上有些畏惧,感觉没有以前的魄力和大胆了:不敢动笔,不敢投稿。
梳理了以上这些文字,自己仿佛把自己讲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觉得写新闻形式了、空洞了、乏味了,很大程度是因为能力所限:肚子里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了、经验和阅历也过浅。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