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说课稿

(2017-06-20 17:35:59)
标签:

教育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说课稿

西安市昆仑中学 魏欣欣

一、  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燃烧条件。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能够运用数字化测量手段进行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

感受新技术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比探究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  实验内容设计

《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第一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氧气的助燃行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灭火原理打下基础,是中考的考点,属于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燃烧条件的探究》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实验内容的引出是从水中的燃烧现象多媒体视频开始的,引发学生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欲望,开始了科学探究之旅。

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对燃烧三个条件的验证性实验探究,以及对燃烧条件探究过程中引发问题解决办法的深度思考。合理引入数字化探究仪器来帮助测定氧气的含量。

在科学探究结尾处播放视频白磷与红磷的燃烧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

三、  实验方法设计

运用启发式实验探究教学方法,把对未知事物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思考方法应用于实验中:

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物质是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相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进行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法,观察法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方法1、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分别点燃蘸有水和酒精的棉球。

3、将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不同小组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

现象:1、棉花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滤纸片和小煤块(坩埚钳夹持)

实验2、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

实验3、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

现象:1、滤纸片立即燃烧,煤块不能

小木条燃烧,煤块不能

乒乓球片立即燃烧,木块不能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探究四 倒扣的烧杯内在蜡烛熄灭后是否真的没有氧气?

(在探究三过程中形成的新问题)

方法:采用氧气传感器测定蜡烛熄灭后的气体中是否存在氧气

现象:存在氧气,含量较少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一定量浓度的氧气相结合

深化与拓展:关于氧气支持燃烧所需浓度的网络查询。

迁移知识:二氧化碳灭火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课题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

1使用多媒体演示水下燃烧实验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回顾木炭,硫磺,铁丝的燃烧引发对燃烧条件的猜测。

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燃烧条件的猜测:

物质是可燃物;

需要可燃物与氧气相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探究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自主探究)

 

 

方法:采用氧气传感器测定蜡烛熄灭后的气体中是否存在氧气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wbr> <wbr>说课稿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wbr> <wbr>说课稿

 

 

 

 

 

 

 

 


                2

 

视频展示:白磷红磷的燃烧试验对比

方法1、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方法2、分别点燃蘸有水和酒精的棉球。

方法3、将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不同小组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

 

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滤纸片和小煤块(坩埚钳夹持)

实验2、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

实验3、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探究四 倒扣的烧杯内在蜡烛熄灭后是否真的没有氧气?(在探究三过程中形成的新问题)

现象:存在氧气,含量较少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一定量浓度的氧气相结合

 

 

 

 

 

 

分析,讨论,说明

实验反馈

 

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询资料,下节课进行展示

深化与拓展:关于氧气支持燃烧所需浓度的网络查询。迁移知识:二氧化碳灭火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五、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距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近,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通过一定的实验条件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特点之二是:本节课大量的探究过程依赖于实验的进行,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特点之三是:少数同学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这是科学探究过程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特点之四是: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蜡烛熄灭后,烧杯内真的一点氧气都没有了么?引出了数字化测量仪器:氧气传感器的使用,多次实验后,同学甚至修订了传统教材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一定浓度的氧气相接触。同学们兴奋极了,课堂氛围很好。经过课后的延伸学习有的同学查找数据进一步得到验证氧气的浓度在多少范围内可以燃烧,让学生感知到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且为我们带来神奇的,更为精准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爱学习,爱科学,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化学数字化检测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的“留白”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但在课堂上时间稍显紧张,氧气浓度在多少范围内可以支持燃烧无法精确测定,只能依赖与课后的资料查找或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继续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