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教育》读书笔记——家教主张

(2013-01-28 15:48: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我们应该竭力给每位父母都授以最起码最基本的教育学知识。

新教育需要新父母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永远的学校。瑞典教育家哈巴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法国教育家福禄倍儿说:母亲摇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父母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甚至一言一行对儿童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教育实验认为,没有学生父母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却忽视了父母本人才是子女成长的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子女命运的关键,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有奠基性、终身性的作用。新教育主张要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家庭教育主要是行为习惯、情感价值、人格心灵、意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对孩子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广大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项行动:学校成为学生、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成长的地方。

学校下设委员会,委员由学生父母代表担任。家长可在学校领导下参与学校各项常规工作。

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父母培训计划、活动方案、并安排师资、落实经费、配备教材读物等。

学校、年级及班级定期召开父母会以,加强教师、父母、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充分尊重广大父母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广大父母的信任支持。

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包括: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重在教子育德,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学校定期举办由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对话、娱乐、修学、旅游等活动,向父母推荐家教类书报刊,组织读书会、征文评比、演讲比赛、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学校根据学生父母受训成绩、家教实践情况、子女成长情况等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父母、优秀家庭,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 

款项来源:学校正常开支预算、社会捐赠、父母委员会收取费用、公示支出。

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能够指望孩子成龙成凤?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那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

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能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个性。

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个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就是精神的饥饿感。

父母与老师的任务就是选择和导读,而且和孩子一起来共读。

哲学大师卡缪: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

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

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

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歌中的一首: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虑来得更迫切。”而恢复亲子共读的传统,在家庭中实现共读共写共生活,是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可靠途径。

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