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读书笔记——新教育的儿童课程
(2013-01-03 11:03: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积极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需千挑万选,一般都是意义深远的诗,既能够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对其全部奥秘进行把握,每一次朗诵都会带来新的感悟,而从新的感悟中又将萌生出新的力量与美。因此,晨间诵诗需要反复咀嚼、吟诵、玩味。
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与黎明共舞)
目的: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基本特点:词句优美、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
主要形式: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
晨间诵诗:用同一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一周、一月、一学期)
日常诵诗:优美典雅、天真纯净、奋发向上,儿童以当下的经验能够感受得到。
生日赠诗:在每个孩子过生日时,精选一首诗或一个故事进行改编,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给他。这首诗是当下最适合这个孩子的,也一定暗含了他的将来,所以具有“唯一性”。许多老师还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及作业、作品等拍成照片、和生日诗一起做成漂亮的课件、展示给孩子们,让人终生难忘。
情境诵诗:在特别的日子或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比如教师节、母亲节等。我们还进行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晨诵探索,用诗歌、音乐、绘画让孩子们共同见证自己的成长,见证大自然的神奇,见证教师与学生共同编织的生活。
目前,新教育实验已经正式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6册,并在进一步编制更能体现以上晨诵思想的晨诵本。
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
新教育实验把阅读作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基础工程,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六大行动的基础。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书籍。
在新教育实验的早期,编选了《新世纪教育文库》,为孩子们了小学生100种必读书目、中学生100种必读书目。但是随着实验的推进,一些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实验老师的面前:我们能确保这些书籍是最优秀与最合适的吗?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他能够读什么书?一本《爱的教育》,真的能够适合1-6年级所有的学生吗?再进一步讲,许多孩子喜欢读的读物,它们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长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发起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我们认为,不同年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新教育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分红到天蓝的彩色
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是应该符合孩子各自不同的特点的。在低年级(1至3年级)我们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在中年级(3至4年级),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而加大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在高年级,则主张共读方面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讲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在实验中,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许多儿童都自觉开始远离电视、远离游戏,整个精神面貌,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共读
新教育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
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我们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
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实验开展以来,通过共读,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在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以及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我们以二十余个人类文化母题和核心文明价值,来作为挑选共读的童书与故事的关键词。共读中的每一本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文明价值。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告诉他们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纯真、快乐与勇气。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且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面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作为反思自己的重要形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自主与成熟。
形式:心灵独白、相互倾诉、观察日记、班级共议日记、童话文学创作等
仪式:金茵小学的三个环节——反思一天的生活、讲一则经典故事、师生共同致谢
总结: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艺、体育课程,而是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晨诵、午读、暮省就是我们的一种努力。
一点思索:1、晨诵诗一般都是意义深远的诗,既能够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对其全部奥秘进行把握,每一次朗诵都会带来新的感悟,而从新的感悟中又将萌生出新的力量与美。从晨诵诗的特点来看,泰戈尔的诗歌比如《吉檀伽俚》应该符合这个要求。
2、共读应该按主题展开
3、午读所选书籍可以更具个性化。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书籍。
新教育目前所作的是把书籍按年龄归类。但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我认为在配备书籍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理想来配备,帮助成立他们自己的书箱。这个可以和高一开学初的“九月,播下理想的种子”这一主题活动相配合展开。
另外还可以把书籍按类别归类,成立不同的读书室,让在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们集中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书交流。
4、暮省的环节很重要,贵在坚持。如果能做到每天暮省,对教师和孩子们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后一篇: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