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特征及对策 转载
(2011-11-01 23:21:03)| 标签: 情感 | 分类: 心理学类 | 
   
随着社会离婚率的不断提高,单亲家庭在都市中日渐多了起来。独立抚养孩子的父(母)亲直接面临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在家中应该得到的是温暖、安慰、激励、放松和调整。但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因为缺少一方父(母)亲的关怀与疼爱,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较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如果单亲的父母亲不能关心孩子的生活,体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的性格会慢慢发生畸变,有的会误入歧途。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分析 
下表是对182名学生家长的调查情况统计表
| 心理状况 | 孤独型 | 依赖型 | 不合群 | 自卑型 | 害怕父母型 | 憎恶型 | 反抗型 | 
| 
人  | 53 | 34 | 20 | 30 | 27 | 5 | 13 | 
| % | 29.12 | 18.68 | 10.99 | 16.48 | 14.84 | 2.75 | 7.14 | 
 
 
 
 
7、反抗型:
反抗行为是儿童成长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和才能限制
(2)父(母)的约束过分严格
(3)父(母)管教过宽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需要父(母)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若他们有不当行为,父(母)不明确指正,逐渐形成一味顺从孩子,明知孩子的行为和要求是不合理的,也不明确纠正,孩子因而失去接受训练的机会,渐渐变得的自私、任性和自我中心。
三、有效方法
“把孩子养大,是老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把孩子教育好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不完全家庭的孩子,那就更不容易教育好。这类孩子的家长,无论是亲爹(娘)还是继父(母)或是亲友,或其它监护人都必须竭尽全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给孩子足够的爱,并讲究爱的内容和艺术。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在心理上扶健、在品行上扶德、在精神上扶想、在生活上扶贫、在学习上扶智。
1、孤独行为的矫正:
对于孤独型的孩子,有的虽然也较聪明,可是性情孤僻、胆小怕事、沉默少言、特别不愿见生人。儿童的孤独行为如任其发展,必将影响其成年后的性格特点,故校正儿童的孤独行为尤为重要。
A:对有孤独行为的儿童,首先找出造成孤独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正强化训练”。如:有的是由于智力低下或语言功能障碍等原因而表现行为迟钝;有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原因,如:家庭的过分严管,使之行为孤独。对此应区别对待,前者教正较难些,要求矫正的步子更细一些。后者只要方法得当则较易。
B:尽可能列出儿童的各种具体孤独行为表现。通常是不喜欢与生人出面、不喜欢讲话、不喜欢活动、害怕伤害等孤独行为因素。只要从其中选取最明显的一项行为问题,作为首次矫正的内容,便很快加以锻练,循序渐进。其它则应在孩子能力改善后再进行处理。
C:选择适当的奖励物
通过与儿童的复读与接触,可以发现儿童最喜欢些什么。例如:喜欢爱玩、看电视、或喜欢有人带领外出等。可以从中选择一、二种作为奖励物,作为矫正行为的强化物。
D:进行复读障碍的训练
鼓励儿童与一个对象谈话。如果儿童开始时不愿说话,可先由父母给他讲一个短小的故事,然后引导其回忆故事内容的方式,或让他描述讲故事人的谈话过程,促使其说话。在开始时,要求不要太高,儿童能说一到两分钟,既应给予奖励。在以后逐渐延长谈话时间。而强化物则由开始的连续逐步转为间断性。
E:与他人交往
当儿童与家长的交谈水平已有所提高之后,要及时训练其与他人交谈。例如与教师、邻居谈话。尔后,指导他体验在成功交谈过程中和完毕时的乐趣。
同样,对学生的不喜欢活动,害怕伤害等孤独因素进行同样的“正强化训练”。
2、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更要注意。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变行为孤僻性。
A:深厚的亲情感
其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从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便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调查发现,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其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父母应给予孩子以足够的、稳定的依恋之情,使儿童在心理上获得依恋之情,从而防止孩子孤僻行为的形成,使孩子成为活泼型的儿童。
B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变孩子孤僻行为的有效途径,对性内向的孩子,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其自信心,多鼓励他去自由活动,发展其才能,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并逐步形成一种优越感,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参与社会活动。
C: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其是改变孩子孤僻行为的关键。应特别注意使孩子经常处于和睦愉快的家庭氛围中,这有助于孩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实际上也就培养了他的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消除了孤僻、畏缩行为。
四、解决途径
1、友谊的感染力
人都有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他们独立性与友谊感的增强,需要超出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广阔交往,从中获取新的情感交流和感情寄托。处在此时他,最需要是同辈、伙伴,因为伙伴之间最能相互理解、最能提出相互需要的信息、同伴间最能相互信任,所以相互影响也就特别大。由于这种朋友关系是亲切的、平等的、友好的、信任地,能很好地满足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所以孩子特别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思想、行为方式,从对方那里吸取处世为人的经验。厌学等情绪的发展,是与他们的朋友或伙伴有这种不良行为或得其它朋友的赞成有关。同时会体现在行动上,所以家长和老师均应当在道德意识、社会能力、学习态度、世界观的形成上予以关心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友谊关。
2、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A:提供与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材料
B:正确地运用奖惩、表扬和斥责的利用
C:注意学习效果的反馈。
3、成功感的培养
孩子之所以能够学会做某些事情,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奖赏的强化。最好的强化不是外来的奖赏,而是成功本身。儿童只有在学习上怀有成功感,就会不断燃起学习的欲望,因此,不论让孩子学习什么,都要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循序渐进,让孩子始终体会成功的快乐。因而,家长要正确的估计孩子的知识能力,了解孩子的自信心和力量,不要让孩子屡遭挫折,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要取笑、反责他们的失败,而应重新鼓起他们的勇气,让他始终报有自信心,永远怀有成功感。
4、
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孤独、离群、卑怯、压抑自信心,当其某种能力缺陷爱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感会往往大增,甚至有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其危害不仅在于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表现自己,勇于承担各种任务参加各种活动,热情地帮助别人,大胆地发表意见,要有坚定的自信心,这是克服其的关键。
克服方法:(1)不断自我完善,努力减少不足。
 
5、
青少年已有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自我意识一项的发展,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而且抽象思维、分析判断水平也有很大发展与提高。因此,对他们进行自我修养训练的指导,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大力培养其自觉性,避免管得太严太死,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6、 对孩子的批评所采用的方法
A: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对方改进,更好的进步,而不是让对方害怕、畏缩,所以照顾对方的自尊心十分重要。不管你的意见或建议多么正确,只要是当着第三者的面提出来,会使孩子觉得你没有给他面子,丢了脸,露了丑。因此宜私下谈。
B:批评之前,先肯定对方,优点是主要的,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指出自己的不对,尔后家长加以指正。
C: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这样使他更容易不理解,产生抵触行为和思想。
D:就事论事,不翻旧帐,否则,孩子更不理解家长的用意。抵触思想进一步加大。
批评的最佳方式:
要想获得最佳批评效果,必须善于选择最佳方法。
(1)即时式批评:对于不肯轻易认错,爱掩饰自己的孩子,要抓住事实,当场批评。
(2)假借式批评:对于有些孩子的盲目自信,听不进家长的批评,但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有很易受感化者采用。
(3)提醒式批评:孩子是观念强、自我约束力也很强的,他们往往对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一般受到指责,便耿耿于怀、疑虑重重,家长应采用提醒的方法进行。
(4)发问式批评:对孩子有错误时,家长经考虑、且认为自己是对的、一般的批评不会收效者,宜采用之。
7、 
(1)注意对孩子的示范作用
(2)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言、情感、行为)
(3)
(4)进行反复的训练
(5) 
(6)注重教育的一致性
(7)针对不同习惯和孩子的习惯,采取不同方法
(8)给孩子以具体指导,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9)多采取疏导的方法
(10)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8、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从小抓起
(2)注意方法
(3)树立榜样
(4)创造条件
9、自信心的培养
(1)正确评价孩子,同时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2)严格要求,从小事做起,多指导,少包办
(3)用伟大人物的故事激励,培养毅力
10、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1)交流经验,互通情况,协调一致
(2)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
(3)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改意见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