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顾从德《集古印谱》卷之四

标签:
转载 |
明·顾从德《集古印谱》卷之四
文/潘飞翔
印谱是专门辑录印章的书籍,最早出现在北宋。世称的宋代《宣和印谱》虽名声显赫,其实是明代好事者臆造出来的一部子虚乌有的伪书,杨克一的《集古印格》才是此类印谱的滥觞。宋人好古敏求,对秦汉印章收藏和汇辑被归入金石学古器物里,多以“考其制、订其文”为目的。彼时古玺印实物难求,故而印谱皆采用勾摹印文,或继而雕版印制成册,依样画葫芦地翻刻在枣梨木上,当然是画虎成犬,字讹神丧,不忍释读。这延续了五六百年的尴尬直至明代隆庆年间才被顾从德和罗王常所突破,他们一反故常,以秦汉原印钤成《顾氏集古印谱》,且是厚厚的六卷,把高妙精湛的古玺印本来真面,毫发必显地奉献给了晚明之际渴求周秦两汉优秀传统的印苑,自此,在其创导下,藏家、印人集印成谱也成为了一种时髦的风尚。
《集古印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印谱,为明代隆庆时期的顾从德于1572年编辑,印谱共六册,内容包括作者本人的收藏及他人所藏的印章,其中收录的玉印150余枚,铜印1600枚。这套印谱开创了原印钤盖拓谱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出版后的第三年,即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再次增补,玉印增加到220余枚,铜印增加到3200余枚。《集古印谱》在题列编排、用笺规格、译文考证等方面都极其细致,为以后的印谱形制奠定了基础。
《集古印谱》极为完善的编辑体例一直为以后编辑印谱者所效仿,它在印坛的影响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种集古印谱,为秦汉印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精湛的范本,同时对古代官制、地理、姓氏和史事的探索都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集古印谱》系用原印钤拓,共6卷,明王常编,顾从德校,有朱拓和墨拓本两种,首页有朱印木戳一方,文曰:“古玉印百五十有奇,古铜印千六百有奇,家藏及借自四方者,集印数年乃成,仅廿本,手印者,藏印者,朱楮者三分之,手印者随亦致病,斯谱有同秦汉迹,每本白金十两。”每面四行,上下横格。第一卷为官印,余为私印,按分韵为次序。有黄姬水序和黄姬水,沈明臣序两种。该谱成书以前之印谱,或翻刻,或摹写,不免形神隔膜,韵致黯然。该谱首创以原印醮朱钤出,准确精美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为后来的篆刻家在继承古代印章风貌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此本《集古印谱》大致为明万历3年(1575)武陵顾氏芸阁刊朱墨印刻本。
顾氏《集古印谱》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谢磊明收藏的为全帙,现西冷印社收藏的《顾氏集古印谱》,为张鲁庵旧藏,仅四册,故谢氏所藏尤为珍贵。1926年夏,谢磊明嘱方介堪携此印谱拜谒吴昌硕,想请吴昌硕题字。吴氏看到印谱,惊叹不已,谓平生曾观金石书画珍品无数,但未获睹全帖,深以为憾,暮年获睹此宝物,为宏福也。后来此谱归谢氏女婿方节庵收藏。“文革”后,方介堪复见此谱,感慨万千,作长跋以记。
顾从德(1519-1587),字汝修,上海人,世居肇家浜南。顾从德之父顾定芳为太医院御医,博雅好古,喜爱收藏历代名迹、器物。经顾定芳及其子孙辈顾从礼、顾从德、顾从义、顾天锡等数十年来不遗余力的搜购,庋藏的商周彝鼎、法书名画、金玉印章等达数千件。顾从德以家藏及少量友好所蓄古印,由鉴赏家罗王常精选出古玉印一百五十余方,铜印一千六百余方,取上佳朱砂印泥,钤于素楮,毕数年之功,在隆庆壬申年(1572)钤成《集古印谱》共二十部,是印学史上以秦汉印章原钤印谱的开山之作。
王常,名南斗,字延年,鄣郡(今浙江长兴)人,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代篆刻家,原姓罗,制墨家罗小华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