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读书笔记(一)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一、一个真实的自我
如果父母想进入一个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塑造他们。
父母首先应当做到的是让孩子身为自己的权利,人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一旦我们摆脱了对他人应该如何的期望,就会与他人的真实自我相遇。对他人的接纳自然而然也会引来亲密联系,那是因为真实的心灵之间自然会产生共鸣与回响。
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可以把我们教养成他们需要的父母。因此,教养孩子的历程不应是家长“对”孩子的模式,而应是家长“同”孩子的模式。通往和谐完整的道路就在孩子腿上,我们要做的只是像个小孩子一样坐在大人的腿上。孩子会引领我们发现自己的本真,在此过程中,他们成了我们获得觉醒的伟大启蒙者。我们如果不能抓紧他们的手,跟随他们的引领,穿过不断觉醒的大门,我们将失去觉醒的机会。(我现在好了,是不是说明我已经在心丫头的引领下获得了觉醒和疗愈?)
长幼之间只有成为精神伙伴,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富有意义,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相互促进。
二、生儿育女的精神起源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
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
比惩罚本身更让人难受的是冷漠。
亲密的人像镜子一样展示我们过去的伤痕。
纪律必须建立在觉醒的土壤上,否则就不能长期发挥效力。
恰如其分地尊重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天性。
富有觉悟地教养儿女既是一辈子的修行,也是每一天的功课,更是敏锐地察觉自己深层的不觉醒的过程。不觉醒是无法遏制也不可能被消灭的,它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的习惯、思想、情绪以及仪表之中。只有以孩子为镜,见证自己的不觉醒,才有能力去调整它。
觉醒并非一个目的地,觉醒的生活是一个不断行进的过程。
三、孩子无需事事征得同意
孩子需要获得认同,需要被告知:父母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开心。
父母应该放下“应该怎样”的想法,努力重塑自己以适应孩子的需求。
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密切相关,我们尊重孩子的程度取于我们尊重自己的程度。
认同与不认同都是控制欲的延伸与触角。
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当中。
一个孩子如果伴随着与生俱来的“正当感”成长起来,他们既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认同,也不会渴求赞赏,凭着“正当感”就能对自己发出赞许。
接纳是一个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接纳不仅是智力活动,还必须牵动全副心力和精神。
每个孩子想从父母身上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与处理现实中的问题相比,调整我们的期望值是更难跨越的障碍。
不奢望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而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适应孩子需要的母亲。
先接纳自己:自己首先是一个人,我有很多局限和缺点,我并不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我有时候很笨拙,我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我有时会很厌倦,不想再保持理智,有时我会过于投入的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的生活,我接受自己的自负。
当我们不接纳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的伤口,对我们某种自负的情感产生了威胁。
当我们随时随刻接纳孩子的本真时,就会得到一种释然的感觉,,内心也会变得宽阔。
我们往往会忘记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转变。
彻底开放自己的心灵,将自己调整到一种好奇而愉悦的状态。
四、对自负感发起冲击
如果父母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与不完美,孩子也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从容的做真实的自己。
孩子将会引领父母走出自负感,拓展真实的自我,充分享受当下的生命,最终进入觉醒的境界。
为人父母的旅程是从高度自恋开始的,我们会利用孩子医治过去的创伤、找到自己的价值。
当孩子在我们的专断下就范,听从我们的说教时,我们却感到自己是最尽责的。
我们的自负情绪是内心恐惧的面具。不要将自己的尊严同孩子的行为混杂在一起。
如果身外之物变成了我们幸福的基础,我们就成了自负感的奴隶,如果它们的存在是服务于我们的正当目的,那它们就成了我们真实的自我的延伸。
凡事都追求童话般的完美结局,其代价也许是损害亲人的幸福。当我们把自己塑造得无所不能时,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恐惧感和压抑感,他们会感觉自己格外渺小。
完美无瑕才是一个愚蠢的概念。“不错”也是足够好的。
如果我们能时刻尊重、赞赏孩子,就是教他们去尊重、赞赏他们自己。如果我们力图转变孩子当前的状态,就相当于向他们传递:做真实的自己还不够。
一旦孩子威胁了我们渴望整体一致的自负感,我们就会感到情绪的波动。如果我们不需要孩子同我们达成统一的意志,那就能够与他们建立一种互相提升、互相补偿的关系。
他们的躁怒实际是为了遮掩自身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处在平和的状态时,才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恰当的反馈。
五、孩子“带我们长大”了吗?
如果我们自己找不到通往快乐之路,自然就无法映照出孩子的快乐。情绪反应是性对内心成长的一种关注。外在的缺失是内心的缺失引起的。
情绪来了,自问:我是被什么刺激到了?情绪来自于你本身,而不是他人的行为引起的。
我们之所以对孩子、伴侣、朋友身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现状抱有抵触,是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生活的形态。接受现实的本来面目,现实就是现实。
一个孩子如果完全被笼罩在父母的盛怒之下,她自己变成了家长很有可能将受辱的童年阴影复制一遍。
不给自己的痛苦添加抵触和抗拒,泰然处之,痛苦就会转化成智慧。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获得释放。我们之所以会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受到了纷扰,受到了过往烙印的影响。让孩子认识到痛苦是生命中自然固有的一部分,无需诉诸理论、无需判断、无需抵触,只需面对它。不该奢望孩子顶着痛苦而变得快乐,而是应该期望他们经历和表现真实。
如果我们带着抵触情绪主观地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很可能陷入气恼之中而无法自拔。如果我们平和客观的解释事物,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如果我们能抓住本质应对问题,那么不仅会带来接纳心,而且会真切地对个体的生命历程产生尊敬之心。
只要生活能满足我们的自负感,一切就都没有问题。而一旦事情不合己意,自负感受到深层的挑战,我们就没法泰然自若了。所有问题都涉及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如何解读现实其实可以由自己选择。自负感作祟的第一个诱因是:我们用主观抵触的心理去解读一件事。我们把过去经历的阴影投射到当前的情景中,导致内心生出巨大的焦虑和恶性的恐惧。我们越是客观地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少将自己遇到的事情归结为“善与恶”,就越不会事事解读、事事担心。
生活不是板上钉钉的好与坏,而是像海浪一样来去自由。如果真的热爱生活,那就接受它的本来面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