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2014-03-12 15:39:52)
标签:
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小课题组论文教育 |
分类: 2013小课题结题佐证材料 |
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本溪市育智学校 嵇英枝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国家教委制定的2004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第11条提及对学生课间活动的要求:“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课间活动有秩序。”网上可查的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智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中有较详细的对学生的课间行为规定:“2 、“树立安全第一”观念,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相互推撞,不攀援栏杆。5 、课间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练就健康体魄。 6 、集合时要排队,遵守秩序,不打闹、不嬉戏。”
就省内外现有的研究看,纯粹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理论研究很少见。从已有的研究看,特教的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把培养、矫正学生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课间行为培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点。而培养智障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去操作去实践,至今还没有人进行很好地总结。
多数特教老师研究的对学生行为的培养有很多好的做法,如:和谐环境促养成、榜样示范促养成、强化训练促养成、常规管理促养成、团队活动促养成、积极评价促养成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之所以研究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1、学生时期是智障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课间生活是学生在校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生课间良好行为训练是帮助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
2、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智障儿童适应集体生活的必要环节。特别是中度、重度甚至极重度的智障儿童要在集体中生活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被别人接受。
3、智障学生本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分不清什么场合要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培养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有助于这些特殊孩子成为适应社会生活或半自立于社会的公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学生养成课间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缓解班主任劳动强度及心理状态,改善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
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特教班主任,每到课间我必然出现在教室里,如果老师不在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让这些智障学生在课间养成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解决智障儿童被“圈养“的现状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特教班主任面对的共同难题,还是科任和班主任的主要矛盾的焦点。现在面对智障班级中学生中、重度多的情况,他们的良好课间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目前我校还没有规范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管理细则。
三、在研究中开展有效的形式,实践探究,积累有效的训练方法。
第一 科学分析问卷,归纳主要问题。
根据教师问卷综合分析得出:学生处于被“圈养”的状态,没有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没有快乐的“课间十分钟”;班主任们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体力和精神上消耗很大。
班主任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
班主任最困扰的,没有老师看着就会出现的问题:学生乱下地、乱叫、在走廊跑说话、疯打疯闹;下楼梯不靠右侧行走,捡东西吃;不会听上课铃声;有的学生到教师办公室乱翻东西:有学生说脏话;学生在教室没有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的学生不会上厕所,没提裤子就跑出来,在教室把桌椅弄得乱七八糟。
班主任最希望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达到:老师不在时不乱下地、乱叫、不拿别人的东西,不打人;学生们能在教室一起小声的做游戏;学生大小便能自理;在座位上能坐稳;不在走廊大喊大叫:能按照正常的上下课的秩序,下课站排去操场活动,上课铃响站排进教室,学生可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同时也能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
班主任们的建议:培养“小老师”管理班级;老师带领学生课间活动:学校统一组织课间活动;反复强化训练良好行为。
第二 据校规制定班规,规范课间学生行为。
为了培养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小课题组制定了对学生的课间纪律要求:
9、课间及时如厕,做到自己整理好衣服、提好裤子。
10、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不乱扔、乱放。
第三 提出解决办法,采用多种方式,积极训练。
1、每天学习课间常规,在意识上强化内化。把每周的第一天定为养成教育宣传日,第一节课定为教育课,学习育智学校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和育智学校学生学习规范细则。对学生明确提出纪律要求,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2、分工结对,伙伴互助,轻带重。就是指导一个相对能力较好的轻度智障儿童主动去帮助一个重度智障儿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自愿的结成互助对子,指导轻度学生在课间主动帮助重度学生,能在听到铃声后把他领回教室。
3、教师先领玩,教会游戏,课间活动有内容。冬季在室内活动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怎么玩玩具,让学生有事可做。可以做些肢体康复训练,靠墙直立、下蹲、倒走等。
4、分槽饲养,奖惩适当。可以把一、二个重度学生留在教室内,轮流让轻度学生带到操场活动。
5、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到操场独立活动,做好遥控训练。教师可以在楼上看学生听到铃声集合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行为,及时奖励。
第四 对学生集体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矫正,及时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导矫正。针对学生经常出现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如训练低年级学生听到铃声回到座位做好,就有意识的提醒他们上铃响了应该怎样做,及时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坚持了半年时间学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第五 对“问题”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和合理安排,实施个别化教育。
有些智障儿童的行为怪异,需要特别的关注。对个别学生需要个别训练。在课间形单影只的自闭症儿童,他们不会与人交往,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在课间游戏,唯一的办法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找到适合他们的课间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吸引其他同学的参与,使他们不再孤单。
四、研究中发现问题及建议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客观的和主观的问题:
1、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课间由谁来管理”一直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矛盾的焦点。管理课间,消耗了班主任的体力和增加了班主任的心理负担。而科任教师下课就走,造成了班主任从一节课的40分钟两头延伸成了60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有时班主任要连续在教室里3个小时以上,对教师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极其不利,因而产生负面情绪。这也是学生课间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形成的主要因素。
2、由于我校是一所普特融合的学校,课间普特学生在一个操场上活动,有许多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很好的协调。
3、、多数教师课间还是把学生“圈养”在教室,不愿带学生到操场活动,就是看着不出事为原则。
4、、学校根本就没有制定智障学生课间行为管理的细则,没有明确教师的责任意识。
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希望:
1、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对教师的管理细则,要求教师每日学习和实施,教师要遵照细则来培养、训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单靠某几个班主任是无法完成的。
2、学校统一制定学生课间活动行为规范细则,尽量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到操场活动。
3、明确责任,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职责培训。
4、必须加强任课教师对智障学生课间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存在问题:
1、在研究中发现,对学生良好课间行为培养,只有班主任在做,科任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是不知怎样培养,常常就是看着不出事为原则。
2、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课间都处于圈养状态。
3、对学生的行为观察记录没有及时的进行分析总结。
4、对课间行为训练效果的评价,基本上是对表象的评价,处于教育叙事阶段,没有科学的评估。
5、对学生有些行为束手无策,简单粗暴地解决。
今后设想:
1、虽然是第二次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还是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
2、对学生的课间行为训练过程要有追踪记录,科学的评价训练效果。如果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的两期模式、三期模式或ABC的分析方法来记录分析学生的变化,制订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还要继续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4、继续探求缓解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矛盾,减轻班主任的压力,让学生有快乐的课间十分钟的方法途径。
参考网络资源:
《行为习惯养成结题报告》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南开区育智学校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初探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