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婚丧习俗
作者:玄太贵
朱继轩(来源于台前县信息档案网)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台前县各村曾属寿张、阳谷、东阿、东平、范县五县,因之风俗民情各不相同,择其相近者,仅就汉族婚嫁,丧葬习俗予以初探。
婚
嫁
1、说媒:由媒人根据男女双方门第条件,从中介绍。因家庭状况不同,成婚时的年龄则大小不等,但一般女方年龄比男方较大。贫穷人家则有大丈夫小媳妇的现象。
2、换启:经媒人介绍,双方家长同意,然后换小启(又名小字),先出男方写好,由媒人送至女家,将女方写的小字带回,初定婚成。再由八大媒红双方亲家择定吉日,举行宴会换大启,随之,由媒人把彩礼送到女家,正式定昏。
3,择吉日:由媒人把女方生时帖要来,根据其生辰八字,推算出忌什么,住什么屋等,捧定吉日良辰,告知女家,双方做结婚准备。但何日迎娶,只准男方催女方,不准女方催男方。
4、迎娶:娶亲前夕,新郎由人领着,响器班吹着喜庆曲,到本村各户长者家叩头。次日,新郎披红、插花,坐轿迎亲。轿前响器班吹奏,有一人,身背拜匣,放炮启程,还有人抬喜洒一坛,喜盒一架。迎亲轿出村东头,回时进村西头。娶亲时伴随一童予名曰抢打呜鸡。古时抢雁求亲,采验贞操之意。后因雁难得,故改为抢公鸡求亲,取谐音吉利之意。贫穷人家用不起轿,只好用车迎娶。
新郎由亲家迎到家中厅堂内设简宴相待,新娘梳妆完毕,新郎到天井院叩四个头,名曰“求亲”。
新娘身穿彩肩、裙子,头戴首饰花帽,上顶眉头红,外披催上衣,由押轿人用圈椅架着上轿出大门时,娘家人把放有麸子拌铜钱的托盘送至新娘面前,新娘抓一把包在手巾内,带到婆家去-名曰抓财,路途中彩轿不许落地。
5、燎轿传囔。轿到门前,先放鞭炮,后用燃着的草把燎轿一圈,以驱除在路途上迂到的鬼狐邪神。随之两名女孩递给新娘用红纸包好的钱包,由两人用圈椅抬着进天并院,天红并院红毡铺地。新娘下椅跨过马鞍子,取其安全之意。两名十全妇女托花糕从其头顶拿过,取步步登高之意.事先在玉皇大帝神位前设好香案,上放一方斗,斗内装高粮和香烛,插一杆称,在音乐伴奏中拜过天地,接新娘妇女用称挑下眉头红帛,由蒲上传进入洞房,接待人把催上衣挂在喜房门上,并唱着“催上衣门上挂,不等二年抱娃娃。”屋内新夫妇坐帐喝同心酒。饭毕送女客走后,由一名妇女引领新妇拜见翁姑.晚辈男女闹新房。
6、铺床填枕:迎亲花轿出村后,在家由两名十全妇女在新房内用麦秸或其他草铺床(或炕),同时,还念喜歌:“今年铺于草,明年生个小”,“铺豆秸,中秀才”。“
铺秫穗,审个探花郎”。
晚上填枕,有的夫妻双方填,有的因新郎小由十全妇女代填.枕头填好缝好后,女方拿出一对火烧(用面包糖做成)给男方,表示夫妻团圆,生活美满。
7、绞脸:新妇进门第二天,由一名手巧妇女给新妇绞脸,即用新线把新妇面部汗毛绞净,表示已成妇人。绞时歌届:
“开新验,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
下午,给长辈们磕头,并上坟拜祖。
第三天夫妻同去女家探望,名曰“走三天”,回来下厨房做饭。
第六天,男方下帖请亲家。
走三天,还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的谚语。也有一次住半月的习俗。
丧
葬
成年人因病因事临终时,子女亲属立即为其换上新衣帽,名日“送老衣”。咽气后,停放在堂屋中间柳木床上,头朝外,床下陈放乾草等物,以防狗、猫穿过“炸尸”。烧“倒头纸”,全家痛哭。门挂竹帘,外放香案桌,大门外挂纸幡(用自纸做成,一岁一张。叠好后在纸的中央剪成丁字型,然后逐张破开,用细绳捆住一端呈白球状),男左女右。儿女白天黑夜燃灯守灵。五世内晚辈陪灵,邻人吊丧。守灵期间向亲友发报丧帖,亲友接报丧帖后,拿禾纸前来吊丧,吊丧人先向死者作揖跪下按称呼哭,然后叩四个头,吊丧结束,孝子要跪接跪送,若是女眷,则由死者儿媳孙媳跪接跪送。
成殓:凡老人死后,两天即把尸体停放于棺材内,名曰:成殓。入殓时由长子抱头,其他人相架,亲属绕棺木一圈,以示告别,然后盖棺加扣。儿女侄孙痛哭一场。
辞灵:辞灵又名送三。(凡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的停放五天、六天不等) 。在出殡前夕(或日发丧日),拿着事先扎好的纸轿,四个抬轿人,童男童女各一个(为侍候人),用面捏成灯盏,陪灵人有的拿灯盏,有的手拈香,到大路停止,摆上香案,由儿、儿媳、闺女边梳头,边念叨,叫着爹或娘:“梳光头,走明路”“旱进店,晚出城,高岗下洼慢慢行”
“走高山,越亮台,舂暖早日来”……。亲友祭奠,烧轿等结束。
孝子在死者上柳木床后在头上勒一白纸,“送三”后改换孝帽,穿孝衣。在棺前放一罐,每顿饭都加添,至出丧为止,名曰匣食罐。下葬时,连同死者姓名写在卜瓦上埋在棺前。
在棺前:
出殡:出殡也称发丧。一般户都较为隆重,有响器班、架鼓班、舞狮,亲友祭奠有早晨家祭,中午安奠,下午出丧在路上有路祭,亲家行古祭。埋葬前在坟上行送葬祭。行祭时,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走马上香等礼节。
出丧时,长子摔老盆,打纸幡。领丧人沿路撒纸钱,下葬后把陪灵人手持的哀杖,埋在坟四周,以便成活成林。
棺材按穴位入葬后,孝子即回家,儿妻围坟一周,抓几把土带回家,全家吃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孝子次日到外祖父家谢孝,并沿村叩头,答谢为其老人吊唁埋葬之恩典。
第三天早,儿女、儿媳上墓园坟,并烧化扎好的纸楼、房屋等物。
一七、二七,三七、百天都上坟烧纸,摆供礼,儿女们哭祭,逢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举行大祭,亲朋好友均到。此后,才告礼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