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听课感想
(2014-11-21 11:57:04)
标签:
育儿课堂孩子学生老师 |
分类: 学习反思 |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课堂展示会,听到了他们精彩的课堂,也让我明白那句: “一朵盛开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实的美丽,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血雨。”在几节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伟老师的课,课堂中稳中有深,精彩纷呈,孩子们都被课堂上老师的内容吸引中,下课了还迫不及待的想看张老师没有讲完的内容,因为上课内容真的很精彩、很有价值。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感受:
1、教师限时讲授,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例题出示后,老师出示了一个示意图,通过一些提示让孩子小组说一说,根据什么条件来求出什么问题,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这里,老师通过有效的图形框架暗示,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出了找出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再用这个求出的问题答案和另一个条件来解答题目。这样的思考过程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归纳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老师这样的引导方式,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又体现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鼓励孩子方法多样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在解答例题时候,老师的要求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看看有没有其它方法了。”这里鼓励孩子去探索另一种方法,有的孩子就想出用4×5=20(个)30+20=50(个),这种方法就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这种不同的算法,展示出学生的不同认知个性,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鼓励算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富有趣味和开放性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并不是将书本上的练习题全部搬到课堂上,而是有选择性的来进行练习,从基础的根据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学生小组里说一说,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再到皮球弹落的问题,再到地转问题,练习层层递进。特别是最后的地砖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就是要求孩子选择合适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对于无关的条件可以发现并且剔除掉。将本节课的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设计得非常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
4、“错误也很美”教师能善于抓住孩子错了,让别的孩子帮助他改正,这样的课堂更精彩。
当然,本节课上我觉得老师还需要关注小组活动的情况,也就是巡视的时候要更多关注孩子们的思考讨论过程,这样很多生成资源可以在巡视中发现,感受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挥巡视的实效性,为高效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