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肿
胡维勤指出:水肿指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律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骷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脸、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至于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早已指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鎺
开鬼门、洁净府”等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更明确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近年来,根据《血证论》“淤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淤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病因病机
(1)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2)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3)饮食劳倦,伤及睥胃: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
(4)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
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
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原因发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致使病情颇为复杂。
在发病机理方而,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肾虚水泛,逆于肺,则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之职,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若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久则导致肾阳亦衰;反之,肾用衰不能温养脾士,脾肾俱虚,亦可使病情加重。正如《景岳垒书·肿胀》篇指出,凡术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千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
胡维勤提示:此外,淤血阻滞,损伤三焦水道,往往可使水肿顽固不俞
类证鉴别
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腹皮青筋暴露。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
一般皮色不变,腹皮亦无青筋撩露。
辨证论治
水肿初起,大都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的。如病势严重,可兼见腹满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证。辨证上,仍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证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冶,《金匮要略》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正气,证见里、虚、寒征者,多从阴水论治。《金匿要略》中正水,石水多属本型。但阴水、阳水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阳水久延不退,致正气日衰,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标证占居主要地位时,又当急则治标,从阳水论治。但与阳水初起不同,用药须注意正气内虚的一面。治疗上,除用发汗、利尿,攻逐等法外,还有健睥、温肾等法。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淤血征象者,可参台应用活血化淤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兹将水肿的辨证论治按阳水、阴水两类,分述于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