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笔下的大鹏自由不自由?

(2020-06-17 07:54:12)
分类: 杂谈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由”两个字,最能体现他这一思想的就是《逍遥游》。在《逍遥游》里,庄子用极为夸张的笔墨刻画了一个大鹏的形象:它雄伟壮美,能变化,善腾飞,每到海运之时,就乘六月的大风从北海飞往南海。那么庄子笔下的大鹏,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很多人理解是,大鹏 虽然飞得高,飞得远,但同样是不自由的,因为它“有所待”,它需要依赖六月的大风,“去以六月息者也”,达不到真正的自由状态,而庄子追求的逍遥游是“彼且恶乎待哉”,是完全不依赖外物的自由。
  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是机械的,是抠字眼,完全忽视了作者在描写大鹏时饱含的热情和赞叹;作者在刻画另一形象“蜩与学鸠”时,充满着鄙视,认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自由的境界,“之二虫又何知”?这种巨大的感情差别和褒贬态度,足以说明作者是把大鹏当做自己心中的理想来描写的,而“蜩与学鸠”的自由只是小自由,伪自由,自以为是的自由。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天地之正,即大自然的规律,六气之辩,即“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大鹏“去以六月息者也”,不正符合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吗?非要说依靠风就不自由,那“以游无穷”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同样是有所待,同样不自由了,这不自相矛盾吗?
    有人会说,那后来庄子写到“列子”时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为什么又对他持否定态度,说他“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同样是乘风而行,一个就自由,一个不自由?
   其实同样是乘风,还真不一样。大鹏乘风,是顺应自然变化——他为什么不是九月飞南海,不是二月飞南海?非要六月?因为六月有海运,有向南吹的大风,其他月没有。而列子御风飞行,是法术,是列子学习修炼的结果。《列子》里记载,列子跟老商氏学了九个月才练成的。一个是顺应自然,一个是刻意修炼,境界高下立判。当一个人刻意追求时,在庄子看来,已经不自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理性的声音
后一篇:乡村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