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一颗不应遗落的明珠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时间:04/28/2009 阅读次数:7878
四川李庄,一个似乎很陌生的地方。但我在这里叙述它时,时时被一种感情所凝滞,而且不能回避几个关键词:抗战、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是的,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们都与李庄发生了亲密的关系,难道我们今天就这样遗忘它吗?前不久,我有机会往访成都,挑了一个好日子,与朋友前去瞻访三百公里之外的李庄。
走近李庄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相当复杂。想象着六十多年前,这里该是何等的风光,小街上行走的,都是些星光灿烂的大师: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劳干、梁思成、童第周,还有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通”李约瑟博士……
抗日初期,同济大学先向李庄的地方政府试探,结果得到掷地有声的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于是在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陆续回归原地。李庄在这几年中,不仅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还经受了中国文化气息的熏染。从此,这个小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李庄镇文物古迹还是不少的,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保存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10余处。最近几年,李庄被揩去历史的尘埃,它在历史上的偶然性和重要性都得到了发掘和肯定。它像一颗被遗落的明珠,终于发出了熠熠的光彩。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一档节目:《发现李庄》。
李庄有许多意外让我惊喜,比如慧光寺有一个四川境内最老的戏台。1942年5月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雷雨》和《日出》。
再比如张家祠堂,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国宝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这使李庄人大开眼界。想不到吧,北京人的头盖骨居然在这个小村子里展出,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李庄值得慢慢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席子巷和羊街,在一个石砌门洞口,我朋友指着一座雕刻得还算精细的门楼说:“你能想象吗?这里曾经是同济大学女学生的宿舍,是美女加才女出入的地方啊。”
距李庄镇一公里外的上坝,还保留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也是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抗战胜利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李庄因此被称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来李庄时,有人告诉我:“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但实地踏访后,我对此说不以为然。周庄固然秀丽,小桥流水人家自有软香袭人,但若以历史地位和文化品格论,它能望李庄项背吗?
2009-04-28
新民晚报
走到张家祠,抗战时期几经辗转的中央博物院以及三千余箱国家珍贵文物和护卫军队曾驻于此祠内长达五六年之久,现在这里是“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张家祠是李庄张姓望族的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占地4000平方米,以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为主。祠内最出名的就是李庄四绝之一的“百鹤窗”,那是用整块的上等楠木雕刻而成的总共五十扇长2米、宽0.6米的窗页,每页的中央各雕有不同形态的仙鹤两只,四周以镂空雕刻出动感十足的绚烂云彩衬托相配,形成“百鹤图”,名为百鹤祥云窗。据张家宗谱上记载,当时每扇窗页的雕刻工价是14两纹银,几乎等同于清代正一品官员每月的15两俸银,可见其造价和工艺要求。可惜现在仅存24扇了。
走进去,一间间旧木房间里展示陈列着当年这里的一些实物,更多的是照片,叙说着曾经发生在李庄的那些个与国家命运相关连的大事小事。中国营造学社、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都各各占了一间又一间,那些大学者们的当年照片令我久久凝视着,生出几许感动。同济大学的事迹占了几个房间,他们人最多嘛,最后那几张当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英俊男生漂亮女生的毕业照给我印象最深,若换上现在的衣服他们就是如今最时髦的年轻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