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自清《歌声》赏析

(2013-05-03 16:25:38)
标签:

朱自清

文学

名著

美文

赏析

分类: 安枫然文集
歌声
                                              安枫然

谈到修辞,我们如数家珍;什么比喻、夸张、排比、通感、拟人等等;无论是我们的课文还是我们的写作,乃至我们的生活言语中无一不用到修辞;由此可见修辞在我们身边作用之大、之广。如果说我们把一篇文章当做是一座形容枯槁的大山,那么面对这样的荒败的山你会如何来装点?此刻你当然是想把它点缀成我们身边钟灵毓秀的山峰,而面前的它很显然缺少的是林、水、甚至乎自然的一切生机与活力。要把这样的一座山化妆般把它修饰的灵气逼人,当然就不能缺乏自然的灵秀与气质。在这里我们就把修辞手法当做是这座荒废的山换装的元素。所以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修辞,它就是我们文章的“美容”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美需具备形神。一篇完美的文章也是如此,必须具备神、貌。只有两者兼备,这篇文章才不会是行尸走肉抑或孤独的灵魂在世间行走。修辞就是文章貌的装修,神的点缀。我们都说散文要形散神不散,而如何做到形散神不散?其中的串绳无疑就是修辞语句、词汇。

然要说到把这些修辞手法用的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当属我们的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散文,无论是《荷塘月色》还是《匆匆》;欣赏它们,你会觉得自己面前的已然不是一篇文章,它是一首轻柔活泼的音乐,静静的欣赏,如同身在歌声中,心随旋律转动;是一幅韵致清秀的画卷,作者以清丽淡雅的笔调,运用生动逼真的移觉手法,融入丰富的想像,引我进入了一个美妙绝伦艺术境界;是一个境界,一个真实的境界,你会感觉你的神识已然出窍随着他的视角在魂游,随着作者的感触在体验他的所视、所闻、所触。惊叹他的作品的魅力,然而我们更惊叹朱自清出色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心细如尘的触感以及对修辞应用的活灵活现。

 

【原文】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赏析】

写《歌声》时期,朱自清正苦陷于学校风潮等烦琐世事中。之后他前往“中西音乐歌舞大会”去听“三曲清歌”,此时心情极好的朱自清暂时忘掉身边的烦心琐事,心满意足的通过音乐的桥梁沈湎于艺术的乌托邦。他从“歌声”联想起“一个暮春的早晨”。同时,作者通感的修辞手法让音乐变成雨点洒落到自己的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接着,他的手感觉到“新鲜的微风”,他的脚感觉到“滑腻可爱的甬道”。这一段文章都是说明了作者舒适的触觉。在文中作者把“新鲜的微风”比作“爱人的鼻息”,“把“白矾石的甬道”喻为“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这是直喻。作用运用丰富的感官感受从触觉、视觉、嗅觉三方面来进行描绘。“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里作者把歌声的轻柔之美化作可触及的物象,形象而具体,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润、轻柔、滑腻细致。继而轻柔的歌声突然转向了低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题目定为《歌声真正上是写作者聆听丝竹乐器演奏三曲轻音乐后的感受。写音乐,却不愿意去复制乐声,而着力写音乐的象征,写自己的主观印象。我们这些读者无缘欣赏那次音乐会,但从作者的感受中,可以体会到:三曲清歌舒缓、安详,悠然、闲适。

而作者感到了毛雨洒在脸上,微风吹拂衣袂,又如脚踏经雨的石路,有润泽、轻松、滑腻之感。这样的感觉,其实是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三曲清歌温润、轻柔、舒展从容的艺术特色。


【原文】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乳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赏析】

    这第二段落是《歌声》的重心;它给人的视觉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花园”看到五彩缤纷的“群花”。从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朱自清对颜色的感受能力是非常丰富。“恬静的红”“冷落的紫”“苦笑的白与绿”是何种颜色?读者如果没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这个中含义是难以理解的最后是嗅觉的描述。作者闻到“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还有“清新的蒸气”。从听觉开始,依次唤起触觉、视觉、嗅觉,最后回到听觉,《歌声》的结构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
  同时“恬静的红”“冷落的紫”“苦笑的白与绿”,可以说是一种隐喻。隐喻不同于直喻,隐喻能够有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能力,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作者从音乐中“听”出来的光泽和色彩,深刻地表现出三曲清歌足以涤荡浮世“尘垢”的清静;文中的“深藏”、“冷落”、“苦笑”、“黯淡”,表现了音乐的含蓄、委婉和淡远,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虽然心境宁静、淡泊,却又难免有些许为“暮春”将要停止、销歇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第二个特点是拟人法,“花园”里的“群花”做着“清梦”,她们像是“愁着芳春的销歇”“感着芳春的困倦”似的。这几句话使人感到她们“甜软的光泽”中的生命,并且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亲切可爱的印象。在这一大块中作者运用了“霏霏的”“薄薄的”“蒙蒙的”“涓涓的”等叠词,我们知道叠词是可以加强语气和情感。这篇散文精简短小读起来有节奏感和谐流畅。
    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润的春雨、轻柔的微风、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湿的泥气息、新栽的秧和少壮的麦的气息、柳树清新的蒸气把感情注入到这些事物中,通过移觉的手法将歌声完全转化成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得到的,看得到的,闻得到的物象。然后再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把情与景、虚与实和谐统一起来,自然地展开联想。他把轻柔的歌声给人的享受比拟成春雨、春风的轻抚;把低沉的歌声比拟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灵为之一振的歌声比拟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此情此景,作者“愉快的倦怠之感”,无疑是对音乐的深深陶醉。在作者笔下,耳朵听到的个个音符都变成了一幅花园小景,看得到,摸得着,闻得见,尝得出。以具体的感觉表现抽象的音乐,表达心灵的被俘获感,意境深远,字字珠玑。

 

【原文】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赏析】

 朱自清亲耳听到的乐声,运用通觉、移感的手法,化为各种感官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意境——浓墨淡彩般“暮春柔雨润花园”的境,一个清新恬静的天地之中。正如先生在文章末段中所说,他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故而,他对音乐的感受始终是“全身心”的。

结尾一段照应开头进一步深化内心感受。如果说第一段的“令人神迷心醉”是一般化的概括,此处就写得出神入化了:“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作者的身心完全被音乐吸引了,统治了,占有了,浸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欣赏《歌声》,不仅和先生一同被三曲清歌所迷,也为先生的美文所醉了

 

 

【综合赏析】
  《歌声》作于1921年11月,全文简短、精美。作者把在听了一场音乐会后带来心灵的愉悦感受抒发出来。本来是听觉的享受,却在作者笔下转换成视觉和嗅觉的感受,这感受如同春风拂面,身心都处在春天的阳光里,令作者“神迷心醉”。
  当时中国公学闹起风潮,作者一时间生活困顿。文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他向往乌托邦。《歌声》给人的印象是“朴素”“淡雅”,绝不是“浮华”“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气的青年诗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随着作者想像的绵延,我们仿佛也走进了歌声的世界,听到了歌声,看到了那一个美丽奇妙的境界:我们站在宁静的花园中,享受着春雨的滋润、轻风的轻抚,感受着花朵的黯淡带来的淡淡哀伤,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一切是那么安宁自然,心灵的尘蒎涤无遗,心中的烦恼飘走无形,只剩下自然的肉体,轻松舒坦的心情,融入纯洁的自然境界中,无拘无束,无牵无挂。 

品味过这篇散文,我们沉浸在作者那随歌声而流动思维,随乐符而展现的画面,随想像而进入的奇妙的意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文中作者未曾着描述音乐的声音没有一句拟声只着墨于自身的内心感受。把探讨音乐旋律的事情,完全交给读者去做。这就产生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期待空间。

  首尾呼应是特点,末段的深化是亮点,而中间部分对联想的具体描述是文章的重点,应该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潜心诵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对美好事物那份真挚的爱”,也有“虽然心境宁静、淡泊,却又难免有些许为‘暮春’将要停止、销歇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文章的表达方法,包括“不疾不缓、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清新雅致、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更包括“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的写作手法”。

    专心阅读一篇唯美的散文,是性情的陶冶,是心灵的净化。朱自清的《歌声》便是这样的一篇短而精美的散文这篇文章则是他在妄想逃避现实时,一时的自我安慰。知识分子到底不是工、农大老粗们,他们的思想必然会带上缠绵悱恻情调,而这种情调正是我们现今这个浮躁社会所缺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荷塘月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