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独好渊明之诗”探由
(2011-09-28 18:55:11)
标签:
苏轼陶渊明诗歌平淡文化背景人生境遇审美趣味文化 |
分类: 古代文学研究 |
苏轼“独好渊明之诗”探由
摘要: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富有个性的作家,其对陶渊明诗情有独钟而欲“尽和其诗”,究其原因,既是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还与作家的特殊境遇相近有关,更有二人个人审美趣味相似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 陶渊明 文化背景 人生境遇 审美趣味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极富个性而又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文、词、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特别是作为“豪放派”词人的领袖,给人一副“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形象。陶渊明是东晋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淡”、“自然”为主要风格。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引起人们的注意:陶渊明与苏轼相距六百年,却被苏轼引为知己;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并欲“尽和其诗”。苏轼在《与子由六首·五》中曾说: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
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
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
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
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俯仰辞世,使汝等幼
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关键词:苏轼 陶渊明 文化背景 人生境遇 审美趣味
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
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
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
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俯仰辞世,使汝等幼
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是极为深挚的。那么,作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写出诸多旷放雄奇文字的苏轼,为什么会对素以平淡见称的陶渊明诗情有独钟呢?笔者认为,这既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与作家人生境遇相近而“惺惺相惜”有关,更取决于二人审美趣味的相似性。
由此可知,陶渊明直至宋代方受到空前“礼遇”,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文化背景在作家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反映,而苏轼“独好渊明之诗”,正是这种反映的突出表现。
之世,此非寻常读者所能。再者,无耕耘之体会,乏固穷之志节,缺有志难骋之遭
遇,绝高飞远举之梦想,或身贫而世不贫,或世贫而身不贫,或处世家而不坠,或
出草野而不拔,皆难悟陶诗旨趣,故必待豪杰之士起而庚和之,阐释之,若苏轼、
黄庭坚者,他人寻是以求,始能窥其一斑,然终难入堂奥。[21]P337
正是因为苏轼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才能对陶渊明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切的体认:“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书<李简夫诗集>后》)[22]P5493而同时,苏轼又有着极高的才情,有着与陶渊明相似的审美追求,才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写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诗》。
烟火,稚子候檐隙。”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曰:“暖暖远人村,
苏轼还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
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
此最可疾。[25]P5420
这正是深得渊明诗风之“奥”方有如此体会。
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26]P406
此诗以“身轻”写浴后之轻松自在、神清气爽,并以此衬托出诗人赴父老之约的轻快心情,用笔质朴,语亦平淡,格律婉转流畅,其浑然天成的境界,自非一般和韵诗所容易达到。同时,读者亦可于平淡无奇的诗句中悟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这正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27]P5462的生动注脚。纪昀称此诗“极平淡而有深味,神似陶公”[28]P2105(《苏轼诗集》引),正以其独到的眼光指出了苏轼的“和陶诗”对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审美理想在创作实践上的完成。
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高到某
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符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
轼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到李、杜重视。直到苏
轼这里,才被抬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以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
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做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
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29]P265
可以说,正是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巩固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同时被王国维列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位诗人之一:“此四子者(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六》)[30]P232
-------------------------------------------------------------------------------
参考文献
[1][12][14][15][20][22][23][25][26][27]苏轼
苏东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2]钟嵘(著)陈延杰(注) 诗品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萧统(著)俞绍初(校注) 昭明太子集校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4][9]钱钟书 谈艺录(订补本)[M]中华书局 1984
[5]刘勰(著)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杜甫 杜甫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7]白居易 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 1979
[8]郭绍虞(编) 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 1980
[10]陆游 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1]杨万里 宋诗话全编·杨万里诗话[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13]陆游 老学庵笔记[M]中华书局 1997
[16]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册 中华书局 1962
[17]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18][19]陶渊明 陶渊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参考文献
[1][12][14][15][20][22][23][25][26][27]苏轼
[2]钟嵘(著)陈延杰(注) 诗品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萧统(著)俞绍初(校注)
[4][9]钱钟书
[5]刘勰(著)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杜甫
[7]白居易
[8]郭绍虞(编) 宋诗话辑佚
[10]陆游
[11]杨万里 宋诗话全编·杨万里诗话[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13]陆游
[16]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17]李泽厚、刘纲纪
[18][19]陶渊明
[21]胡不归 读陶渊明集札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4]蔡正孙 诗林广记[M]中华书局 1982
[28]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 1982
[29]李泽厚 美的历程[M]天津科学出社 2001
[30]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24]蔡正孙
[28]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 1982
[29]李泽厚
[30]王国维
前一篇:试论赵怀玉与赵翼的忘年交
后一篇:略论赵怀玉与刘星炜的交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