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游戏:水果宝宝躲猫猫
(2012-02-24 13:1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乐园 |
1、背景分析
秋天丰富而多彩,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充满喜悦的季节,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秋天是开展主题《水果》的一个最佳时节,在主题正是开始前,我们在与幼儿的交谈中,发现许多幼儿对于水果的认识都只基于对水果味道的认识:甜甜的;及简单的形状的认识。分析发现孩子们对水果的认识呈现的是点状的形式,因此教师认为有必要将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梳理,同时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不同的感知角度,丰富幼儿对水果进行较为直观和系统的认识。
2、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开展的节点是在主题的中期,因此本次活动在复习整理幼儿已有感知经验的同时,重视了幼儿大胆的语言表达,又将幼儿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渗透在活动的部分环节中(用不同的方式打开袋子)。
根据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有效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需要,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在设计组织主题活动时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从中寻找制定主题网络的线索和依据。有的小朋友把家里的水果带到幼儿园来,在一些教师预设的晨间谈话活动中,发现他们会说说自己认识什么水果、爱吃什么水果、什么水果漂亮等,孩子们还会说说日常活动中,发现的水果秘密,同时在相互间的交谈中发现孩子的感知经验不全面、不丰富,语言的表述也够不完整。但是幼儿对水果有着浓厚的兴趣,是整个主题开展和延续的基础。
在初期的几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简单的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吃一吃等活动,幼儿对苹果、桔子、香蕉、生梨等的外部特征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教师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教师将幼儿认知过的与没有认知过的水果同时呈现,意图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的感知经验,尝试用比较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将幼儿的生活技能和物的归类也渗透在其中。活动中让幼儿在情景和辅助教具的作用下,带着好奇去感知发现各种水果的特征,并尝试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初步确定了以下的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进一步感知常见水果的明显特征,并尝试用形象的语言大胆表达。
2、在品尝水果的过程中,体验分享水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尝试用形象的语言大胆表达
活动准备:
1、大大小小的布袋、各种完整的水果(猕猴桃、桔子、提子、香蕉)、切好的水果、每人一个碗和调羹
2、幼儿有参观水果店和带水果到幼儿园的经历、对水果的简单感知认识
活动过程:
一、 看一看
1、(出示桔子)引导幼儿用形象的语言大胆说说桔子的主要特征。
T:桔子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用形象的语言小结
T:桔子宝宝穿橙衣,身体圆圆像灯笼!
二、找一找
1、出示情景,激发兴趣
T:今天我们小二班还来了好多的水果宝宝,可是它们都躲了起来,怎么办呀?
2、幼儿自主探索、教师个别指导、倾听
用不同的方法打开袋子(隐性的关注——渗透)
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水果的秘密(找一找、说一说:闻、摸、看)
说说我找到了什么水果,它是怎么样的?它像什么?
3、幼儿交流发现,教师随即小结(儿歌化的语言)
香蕉宝宝穿黄衣,身体弯弯像月亮!
提子宝宝穿红衣,一粒一粒像珍珠!
猕猴桃宝宝穿绿毛衣,长长圆圆像鸡蛋!
4、把水果娃娃送回家
三、尝一尝
1、出示食用水果
2、幼儿洗手,自主选择水果
边说边吃你吃的是什么水果?
是什么味道的?
3、请客人老师一起品尝
活动反思:
在和“桔子、苹果、香蕉”相处的日子里,活动过程看似漫长,但从孩子的眼中我丝毫也察觉不到厌倦的痕迹,每一次惊奇的发现,每一个智慧的闪光点都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回顾活动开展,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进行主题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本园的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孩子的兴趣、愿望为切入点,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探索水果的秘密,和对水果的喜爱。
优:
1、 充分的考虑了幼儿的前期经验,对水果特征的简单了解
2、 活动的前期结合幼儿对水果的兴趣和认识,做了充分的物 质准备
3、 选择和设计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找、猜、尝水果
4、 活动中选用了儿童化的儿歌,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易学、易记
5、 整合现有资源(听课的老师),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6、 活动中整合了幼儿的生活技能(解袋口),和数概念(水果娃娃回家)
这次的活动《水果娃娃躲猫猫》的活动之后,我感受到一点:实践、关注细节、关注细节中的内涵。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活动中同样有深远的价值。活动的细节包含很多方面,如:教具的摆放,呈现技巧;教师的动作与眼神;即时的回应;幼儿活动时的位置与坐立方式等等,或许教师在把握目标、关注活动环节与形式的同时考虑了这一系列“细节”,并巧妙地根据活动需求设计好细节,那么教学活动才更能满足孩子发展需求,顺应幼儿年龄特点需求,对于今天执教活动我感觉无论从目标还是选材及形式上都符合本年龄段幼儿需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但在几个重要细节安排与把握上不到位。
1、教具的使用上体验不够
选用了非常有特点的辅助教具“布袋”但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2、教师的引导缺乏层次和深度
没有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水果像什么?”
3、没有很好的发挥儿歌的效用
没有很好的把握小班幼儿语言模仿为主的特点,儿歌的出示一闪而过
活动的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活动中如何将细节的处理做到“随机”、“有效”,教师语言的组织和调整,都是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思考和改进的。